健康锦囊365|春天,为何我的“精神病”一触即发?
民间有句老话,叫“菜花黄,痴子忙”。这说的是在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一些“精神心理疾病”也会发作或加重,比如亢奋、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异常,甚至是躁狂、抑郁等。
相关统计显示,3到5月份精神心理疾病的复发率,占全年70%以上。春季,为何心理疾病高发?这是因为通常认为,相当一部分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节律”影响。比如,有的抑郁症患者在清晨时情绪很差,而在傍晚或夜里好转,就是生物节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仅昼夜节律,四季节律也会导致精神状态波动,比如人们常说的伤春悲秋。目前,季节更替影响心理健康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气压高低、气温变化、日照时间等有关。
春季气压低,天气变化频繁,可能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发生紊乱,从而激活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机制,使之失去平衡。春季气温升高,可能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于高危人群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来说,存在疾病发作或加重风险。
冬季日照减少,人脑褪黑素合成增多,情绪就会变得低沉;到了春季,日照逐渐增多,褪黑素的合成随之减少,情绪开始上升,人就容易躁动。对于因心理疾病而情绪不稳定的敏感个体来说,褪黑素的激增有可能诱发躁狂。而且,褪黑素和脑内其他激素存在相互影响,也会促使疾病发生。
跟秋冬季容易出现的情绪低落不同,春天高发的精神心理异常有个特点,即“情绪亢奋”是重要表现,有统计显示,约有1/3到1/2精神分裂症的初次发作是在春季。约一半躁狂症也是在春天发作,一些青年躁狂症患者会出现言语举止轻浮、寻衅滋事等症状,在民间也称“桃花癫”。
到了春季,那些平时脾气急的人,此时情绪更容易激动,压不住火。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多留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必要时及时就诊。
春季是精神疾病的高发季节,该如何应对呢?
在春季,要有意识地仔细观察情绪是否稳定,睡眠是否减少或推迟,人际互动、生活习惯、言语行为等是否有异常之处。发现异常后,及早就医是最佳选择,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自行缓解的可能性就越小,逐渐加重的可能性就越大。
尽量避免扰动情绪的重大生活事件,包括大喜大悲、大怒大惊之事;尽量减少人际冲突,降低心理压力;如果状态不佳,尽量不做重大决策,以减少精神负担。平时做到劳逸结合,适度运动,按时进餐,不要熬夜。稳定的生物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之一。
文字:蒋明睿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