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为舟,文化作帆 星想说“演讲之星”架起文明对话新桥梁
语言是文明的钥匙,故事是文化的舟楫。如何用汉语之雅、英语之韵编织让世界共鸣的中国叙事?3 月 30 日下午,在春意盎然的南京市中华中学雨花校区,2024—2025年度星想说“演讲之星”实践活动颁奖盛典如约而至。本次活动以“典耀中华,共赋新声”为主题,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盛会,正以语言为羽翼,助力华夏文明与世界展开对话。
星想说“演讲之星”实践活动是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社会教育研究专委会、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主办,江苏省修辞学会、江苏省朗诵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德基金会协办,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指导的教育实践类活动。作为国内聚焦青少年语言表达的教育实践品牌,星想说“演讲之星”十年来联动全国 3000余所中小学,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
本次活动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社会教育研究专委会主办,中华中学承办。活动覆盖22座城市,吸引超10万青少年线上线下同台竞技。他们通过16场云端论道与19场实地交锋,诠释 “能说会道”的时代新内涵 。
演讲的本质是思想的“体操”。“孩子们的语言天赋非常惊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会长陈义海连续多年担任大赛英语组评委,他发现在比赛中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从骨子里得到了提升”。“演讲不是背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特别是语言学习的兴趣,提升说话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中,要让孩子拥有敢于说话的勇气,具备表达的能力。” 陈义海说,“我们希望孩子不要畏惧在公众面前发言。”这种在陌生语境中重塑文化自信的能力,正是活动十一年来坚守的教育初心。
分数之外,更应关注孩子如何用语言点亮“世界”。中华中学校长朱征说:“我们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这样的比赛。中学生参与这样的比赛,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中学阶段,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舞台上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在考试分数之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自信。不管是歌唱比赛还是运动会,我觉得任何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都应该鼓励学生去参与。也许在某一个领域的一次获奖,哪怕没有获奖,周围同学给予的掌声和喝彩,都会为他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我们更关注孩子所展现出的独特思维和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力。所以,如果问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我们会进行全局性评估。”作为评委,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丁建宁介绍,在今年的比赛中,她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演讲内容,尤其是英语演讲中,融入了 DeepSeek、《哪吒2》等元素,传播中国声音,让“可道之道”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文明密码。这种建立在深度理解基础上的文化输出,正在将“输出观点”升级为“输出价值观”。
“演讲不是背诵,而是思维的即兴赋形。”评委们强调。来自苏州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的选手程子悠,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苏州园林的深邃与浪漫,用演讲构筑文化对话的桥梁,让中华文化与英语的韵律在同一个舞台上交相辉映。这种以语言为舟、文化为帆的教育实践,正在将“会说话”升华为“善表达”,将“讲故事”升华为“立价值”。
南通州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姜玉婷今年作为带队老师,本次带领24名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参赛。“在孩子们准备参赛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演讲特别感兴趣。”姜玉婷说,“在演讲中,孩子们有很多创新性的演绎,有的唱歌、有的配音,还有的孩子创作与自己梦想相关的英文小诗。这样一个走出校园展示自我的机会,对孩子们来说弥足珍贵。”站在第十一届的时间节点回望,星想说“演讲之星”已从语言竞技场进化为文明对话实验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