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铁佛村群众世代相传,自觉保护金代珍贵文物——八百余年的守护
3月26日,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84岁的摄影师孙喜贵背着那台陪伴他30余年的尼康FM2胶片相机,又一次到富平县庄里镇铁佛村南张组,看被村民守护了800多年的一尊铁佛。铁佛高5.32米,上面的铭文表明其铸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距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富平县志办考证,铁佛是目前保存完好的陕西第一大铁佛,是研究我国金代冶铸技巧难得的实物史料。
800多年来,铁佛历经多次战乱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一代代村民的守护下,得以完整保存。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熔戈铸佛 祈愿和平
故事要追溯到铁佛铸造之初。相传,金灭北宋后,从战争中退下来的兵器堆成了小山。经历战乱之苦的民众在时任富平县令杨思聪的支持下,将这些兵器熔化,铸造成铁佛,祈愿和平永驻、生活安宁。
从此,这尊铁佛便屹立在铁佛村。
“你们看,铁佛造型生动,面部表情慈祥,露齿垂目,袒胸跣足,立于莲台之上。”担任群众文保员的村民李刚定向游客讲述铁佛的故事。
在铁佛两足之间、莲台底座左侧,以及袈裟前襟褶皱的底摆下,铸有3处阳文。这些文字记述了当时为铸造铁佛出力的主要人物,包括塑像工匠雷冲、金火匠工祁忠、富平县令杨思聪、武盛将军李富及其妻李宜人等32人。其中,妇女占半数。不蹲下抚触,这份“众筹名单”很难被发现。
孙喜贵告诉记者:“铁佛是当地官民共同出资铸造的,反映了他们祈求制止战乱的美好心愿。”
世代接续 守护相望
800多年来,铁佛村的村民形成了一个规矩,谁也不能损坏铁佛,都要自觉保护铁佛。这个规矩一代代传承至今。
清末战乱时期,有匪兵闯到村中,放火烧毁了铁佛周围的建筑,在村民的抢救下,铁佛得以幸存。
1929年关中大旱,富平一带村村有人饿死。铁佛村的村民宁可忍饥挨饿,也要守护铁佛。抗日战争前夕,当地民众还自发组织修缮了保护铁佛的围墙和房屋。
数百年间,铁佛所在的建筑屡损屡建,而铁佛在村民的守护下一直安然无恙。
1992年,铁佛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省文物局拨专款重修了铁佛大殿,并修筑了围墙。
“保护重修铁佛大殿时,我几乎每隔几天都要去拍一次铁佛。”孙喜贵说。之后多年,当地政府和群众对铁佛进行了系统性保护。每年正月二十三,附近村民都会到铁佛村赶会,社火、戏曲表演、集市贸易等热闹非凡。
铸造工艺 匠心独具
明朝嘉靖年间,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祸延陕西境内上百个县,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不少古塔寺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中,铁佛向西南方向发生了偏移,但屹立未倒,至今稳如磐石。
李刚定介绍:“七八年前,几名文物专家带着学生来此考察,推断铁佛之下藏有抗震装置。”
铁佛由生铁铸成,右肩处有一浇铸孔。文物专家通过观察佛像表面条形纹路等,证实古代工匠采用了异常复杂的浇铸系统,即泥范铸造法。铸造过程中还加入了稀土,铁佛因此历经800余年风雨未曾生锈。
泥范铸造法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中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工匠首先用泥土按照设计出的器物雕刻成泥模,接着翻外范、制内范、合范,最后将熔化的金属沿浇铸孔注入,等待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器物取出,打磨修整后完成制作。铁佛慈祥的面容、流畅的袈裟纹理,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水平,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和独具匠心。
800余年风雨,铸铁成史;800余年守护,生生不息。
2015年,近百名村民捐款为铁佛增加了新的保护设施,每个月都有人志愿来清理,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铁佛已被列入《富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申报铁佛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也积极准备着。
“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铁佛才得以被今天的人们看到。如今,我们也要拿好这根‘接力棒’。”李刚定告诉记者。(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 实习生 王宇晨)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