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观察丨重庆如何书写“中关村经验”的本土答案?

发布时间:2025-04-02 15:18:02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在阳光明媚的春季里,北京向世界展现科技创新的热潮。 

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演讲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在论坛上,记者既关注着重庆的“身影”,同时也思考着,“中关村经验”如何落地重庆,为重庆科创发展提供新思路。

01

科技盛会的“破圈出彩”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场景成为最生动的注脚。 

仿生机器人“妮娅”以微表情和多语言交互能力服务观众,书法机器人挥毫书写“中关村”,巡检精灵自主完成燃气管道检测任务,而AIGC互动体验区则让普通市民通过一张照片生成科幻动态视频……

一个个看似“未来”的场景,不仅展现了技术突破,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将“摸不着”的科技,转化为大众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 

这亦是中关村论坛的特色之一,举办15届以来,中关村论坛通过举办文化展演、户外科普、科技嘉年华等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设置硬科技新品首发首秀、AI跨界场景体验、未来生活方式等展区,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将创新思维融入大众生活,为广大科技爱好者带来一场科技文化交融盛宴。

而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也已成功举办多场与科技相关的展会,打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金字招牌。

2023年智博会上,车载XR智能座舱、自动生成AI画像、360度环拍等体验也“出圈出彩”,让大众感受到了科技成果的魅力。 

近日,2025中国(重庆)航空航天国防科普活动在渝启幕,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月面国旗、“马里亚纳海沟深海水”三大国之瑰宝展出,还有国内最大可进入式长征火箭沉浸发射体验。各类全感官科技体验为观众打造“可触摸的科技史”,也引来了现场青少年群体的排队打卡热潮。

一场科技盛会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展示,也在于让市民成为创新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共创者。

中关村,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旗帜,经历了从“电子一条街”到科技创新高地的华丽转变。重庆亦可探索一条“技术赋能城市,城市反哺创新”的新路径,将立体空间、产业基因与文化底蕴转化为科技叙事的载体,以“智造重镇”之名,书写科技与人文共生的新篇章。

02

成果转化的“国际舞台”

论坛年会是新技术、新产品的首秀场和试验场,也是企业的“国际相亲会”。

3月27日,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全国12家区域领先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作联盟,并在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上签约。 

“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有限公司将与联盟成员携手同行,整合优质供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经验、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模式,构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同体系。”签约仪式后,重庆技术转移研究院董事长雷程亮告诉记者,加入联盟后将通过“品牌共塑、标准共制、人员互认、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从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论坛年会期间共发布19项科技成果,5项重大项目落地签约,共促成各类招商合作签约269项,总金额约810亿元,首展成果占45%。

亮眼成绩正印证了国际性平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作用。目前,重庆正通过多维度布局,加速搭建成果转化的国际平台,截至2024年底,重庆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18个国家在重庆建立了研发平台。

近年来,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一带一路”侨商合作发展大会、外资企业“重庆行”政企对话会暨投资恳谈会……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接连不断地在重庆举行。 

项目签约是盛会的“重头戏”。以第六届西洽会为例,签约项目涉及外资项目12个、正式合同额267.24亿元,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现代金融等领域,涉及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

一场场高规格的盛会,打开了全球了解重庆的窗口,也为重庆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新的机遇。

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重庆持续在开放大通道、大平台上做文章,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融入全球价值链、制造链和供应链。更多“重庆成果”将通过国际舞台走向全球。

03

重庆科创的“多重觉醒”

先进材料是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一。 

3月29日,作为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配套活动,探路者集团举办“探路芯征程,智链向未来”生态计划发布会。发布会上,重庆中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纳科技)与该集团签约,其研发的纳米纤维膜技术将用于探路者首款纳米双透冲锋衣。

据了解,“探路者”为中国户外装备领域的领军品牌;中纳科技则成立于2015年,位于重庆奉节石马工业园,是全球纳米纤维膜技术研发的先驱者、功能性纳米膜材料领域的标杆型技术驱动企业。

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重构的浪潮中,重庆如何从“制造之城”向“智造之城”蜕变。借鉴“中关村经验”,重庆在政策、产业、人才方面持续发力。

政策从“输血”到“造血”。今年年初,《重庆市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印发,在全国率先将高校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进一步激发了科技成果转发活力。同时,重庆通过创新性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构建起覆盖技术评估、跨境交易、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产业从“齿轮经济”到“智能制造”。对标中关村前沿科技“试验场”,重庆将具身智能机器人、AI药物研发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传统汽车、笔电产业基础上,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人才从“引进个体”到“培育生态”。大力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成立明月湖科创基地等,构建“人才—创新—产业—资本”科创生态闭环;通过打造互联网产业学院,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形成“1+N”大学生竞赛体系,高校每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000项左右……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77.77%,位居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重庆位列城市创新集群百强第39位。

从历年“取经”到自我“突围”,重庆这座山水之城正聚焦科创之力,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书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西部答卷。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钰 董进/文

来源: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