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志高 通讯员 陈紫阳
4月1日下午2时15分,随着最后一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一场持续2天1夜历时近30个小时的地质灾害救援综合实战演练在岳麓山圆满结束。
据了解,此次演练涵盖力量集结、10公里徒步行进、直升机投送、狭小空间救援、搜救犬大面积搜索、车辆事故救援、绳索边坡救援、孤岛救援、森林泵远程供水等11个实战科目,真实模拟了地质灾害救援全过程,突出了从响应出动到讲评归健全要素,聚焦指挥、作战、通信、战保等各单位协同救援,全面检验了长沙消防地质灾害救援专业队实战水平,有效提升了多种专业队伍协同作战能力。
“山体滑坡”突袭,多路力量火速集结
3月31日清晨7点30分,岳麓山穿石坡湖附近区域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居民区房屋倒塌,有人员被埋压,多名群众失联,多辆汽车侧翻,通往“灾区”的道路严重损毁……
灾情发生后,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第一时间下达出动命令,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调集重型地质灾害救援大队特勤一站分队、战勤保障中心搜救犬分队、洋湖森林灭火专业队、湖南省航空应急救援湘江通航队等精锐力量,共计64名指战员、11台消防车、4条搜救犬赶赴现场。同时,联合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岳麓山景区、医疗、电力等部门协同开展作战。
当天上午9时10分,各路救援队伍已经陆续到达集结位置,支队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由于通往“灾区”的道路损毁严重导致车辆无法通行,为争取黄金救援时间,一场空地协同的立体救援即将“上演”!
背负65斤装备,徒步6小时进入“灾区”
为尽快抵达救援地点,救援队伍兵分两组,采取空地协作的方式突进,6人组成的先遣队由应急救援直升机空投至救援中心点,第一时间架设基站恢复通信,提前4小时恢复了通信,将灾区情况同步反馈给后方指挥部,快速完成浅表层的搜救,对深层被困人员做好标记,同时为第二次空投做好准备。特勤一站的24名主力救援队伍携带32.5公斤重的自我保障物资包和救援器材装备,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途经泥泞洼地、崎岖路径、垂直绝望坡等复杂地形,下午4时30分,主力救援队伍抵达“灾区”。
8小时轮班作业,昼夜鏖战开辟救生通道
到达救援地点后,救援人员争分夺秒,立即实施分组作业,救援一组即刻启动标准化营区搭建,该营区将承担未来36小时的指挥、医疗、休整功能,救援二、三组根据先遣队提前掌握的信息对被困于狭小空间的人员立即展开营救。
在现场,救援队员匍匐通过直径不足70厘米的涵管通道,对12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实施横向破拆。“因空间极度受限,我们的队员只能全程保持跪姿作业,这种受限环境对体力和心理素质都是双重考验。”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张铮向记者介绍。
夜幕降临,山地昼夜温差大,救援区域气温骤降,救援队员们为保证救援工作的持续性和安全性,全部人员紧张有序轮班作业,最终在凌晨1点,历经8个小时艰苦作业,成功开辟救援通道,将被困于废墟中的2名人员成功救出。
4项救援突进,30小时成功救援
经过短短4个小时的休整,救援队伍分成4组,全面开展车辆事故、搜救犬生命搜索、绳索边坡救援和孤岛救援。
在做好风险评估和现场管控后,搜救犬分队展开了大面积搜寻,成功找到被埋压的被困人员;绳索救援小队搭建了一条跨越湖泊的空中桥梁,将被困于孤岛的人员通过绳索营救到安全地带,展示跨越湖泊的“孤岛横渡”技术;边坡救援队悬吊陡坡,采用梯形绳索救援技术,成功将2名探险掉落崖地的伤者转运至安全地带并移交给医护人员;车辆救援现场,救援队员采用微创渐进式破拆法,以较小的动作开辟救生通道,灵活转运伤员,使伤者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助;与此同时,洋湖森林灭火专业队成功完成远程供水任务。
下午2时15分,经过近30个小时的昼夜奋战,所有“被困者”成功获救。
(黎翔 谢海鹏 贺琨)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