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技兴三湘,能创未来。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4月16日至18日在株洲举行。从即日起,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深入全省14个市州,探寻那些民间“绝活”,揭开传统艺术的神秘面纱,为技能大赛加油助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义刚 刘韵霞 杨洁规
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在即,4月1日,记者来到醴陵陈扬龙窑,采访了正在创作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利,揭秘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独特“秘技”。
画笔轻点,一抹淡绿就在素胎上晕开,恰如其分地填进叶子勾线中,轻描慢点中的细腻,划过轻薄的瓷面,留下一片淡雅。
眼前的陈利,瘦小文静,身上散发出宁静的气息,很难想象她有着常人难有的韧劲。
1968年出生的陈利,18岁随父学艺。在外人眼里,她是荣誉加身的陶艺大师,但她更喜欢被人叫做手艺人。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制作流程极为复杂,准确地说有108道工序,主要流程包括成型、彩绘(包括勾线和分水)和烧制。”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利对釉下五彩瓷每道工序如数家珍。
今年大年初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登上央视《2025非遗晚会》。其中,一尊高46厘米的牡丹纹瓷瓶静静“绽放”。温润如玉的瓷面上,四朵牡丹随着光线流转呈现出深浅变幻的紫红,似有晨露在花瓣上滚动。
这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标注为“21世纪重要陶瓷艺术典藏”的《万紫千红》,采用的就是醴陵釉下五彩核心工艺“薄施淡染”。该工艺是陈利父亲陈扬龙经过40余年的工艺研究、原料试验和艺术探索,在传统的彩绘技法上,创造性地总结出的新技法。正是这个秘技,让醴陵瓷器展现出别样的“小清新”。
何为“薄施淡染”?“薄施”,就是分水时,用很淡的颜料水,绘制在泥坯上;“淡染”,是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分层,着色时颜色随水沁进坯胎,通过浓淡的反复操作,将釉下色料沁入到坯胎里,与泥料溶为一体。
“以往瓷胎上的花瓣只需分水几次,‘薄施淡染’技法分水需要反复晕染数十次。此外,高温色料都用手工研磨,加上复合色叠加等新工艺,使得该作品更加素雅、灵动。”陈利告诉记者。完成整件作品需要连续工作近一个月,如有中断颜色就会产生微妙差异。
陈利表示,牡丹花在淡彩里面难度是最大的,以花瓣的浓淡渐变为例,传统的平填一笔填满即可。而“薄施淡染”则需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多次的分水,颜色的深浅、下笔的力度控制都需要相当娴熟的经验。《万紫千红》正是用四朵巨大的国花牡丹作为题材,用其父独创的“薄施淡染”技法来表现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其色清新淡雅,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多年来,陈利和家人成功研制出釉下百余种复合色料,突破传统色系的局限,并对“薄施淡染”工艺进行复色叠加的创新。
醴陵目前有1所陶瓷本科院校、2所陶瓷专科职校,以及18名国大师、113名省大师,正是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让釉下五彩瓷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为陶艺大师的陈利就带徒数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艺术人才,不少是女性,也有一些“95后”的年轻人。陈利带领他们以独有的年轻化、女性化视角,致力于陶艺创新。
“制瓷是个非常考验耐心的活,愿意学的年轻人很多,但能坚持下来的却很少。”陈利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下心来加入釉下五彩瓷的创作中,把釉下五彩瓷独有的美,展现给世界。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