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上的急诊室:揭秘江苏各地马拉松背后的“生命守护战”
3月以来,江苏各地马拉松赛事迎来“春季跑”,无锡、南通、扬州等地相继鸣枪,数万名跑者在赛道上挑战自我,殊不知一场场“生命保卫战”正在赛道内外悄然上演。
从急救医生到移动医疗点,从AED设备到直升机空中救援,一场马拉松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全程守护。那么,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究竟需要多少医疗力量?这背后的安全保障体系如何高效运转?近日,记者一探究竟。
坚固防线:
地面与空中救援完美配合
“我的完赛包还能领吗?”3月23日,林晨(化名)在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醒来后向身旁的医护人员问道。听到他清晰的提问,医护人员们松了一口气,这位无锡马拉松的参赛者总算是救回来了。一时间“完赛包还能领吗”登上了当天的热搜,有网友评价,“这大概是最硬核的领包方式了。”
时间倒转回3月23日,上午10时左右,跑了3个小时的林晨突然倒在了跑道上,现场医疗救护人员立即跑到林晨身边,评估其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马上对他进行心肺复苏。10时10分,现场的医疗人员通过AED分析心律为心室颤动,立即对林晨进行了除颤。
对于突发疾病的跑者来说,争取每一分钟的救援时机都是在挽救生命,10时12分,现场医疗指挥部决定,立即启动直升机空中救援。作为此次空中救援的医生,陆淼注意到林晨的意识水平尚可,但意识内容欠佳,对答并不完全切题,同时伴有烦躁、口渴的脱水表现。如果再次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心跳骤停,有危及生命的风险。10时24分,直升机起飞,2分钟后降落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副处长钱共匋介绍,因马拉松赛事部分道路封控,从救援现场到医院的8—9公里路途,救护车可能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空中救援抢下了宝贵的救援时间,这场接力赛由院内的救治专家组接力救治。顺利救治也是无锡马拉松地面与空中救援一次完美配合。
为了全力守护无锡马拉松每一位参与者的生命健康,无锡市卫生健康委精心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组建了1300余人的赛事医疗急救保障团队。马拉松全程设置30个医疗点,每2公里设立1个医疗站。在半程和全程马拉松终点设置综合救护站,配备氧气瓶、医疗床、呼吸机、除颤仪和心电监护仪等先进急救设备,将“急诊室”直接搬到赛道上。半程和全程终点拉伸区新设康复指导点位,为选手提供科学拉伸指导,助力预防损伤。救援直升机上,2名医护人员随时待命,确保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转运。赛道上,24辆救护车(含指挥车)间隔分布,51名随车人员时刻准备为选手提供紧急救助。在康复指导点位,还安排了7位来自市九院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科等科室的专家,同时携带两台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肌肉活力。赛道全程配备115台AED,共计157台次(42台移动配备),为选手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固“防线”。
“三零”背后:
密织的生命防护网
3月23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名全马跑者冲过终点,2025南通马拉松赛医疗保障工作圆满收官。“零危重病例、零延误救治、零医疗投诉”,南通市卫健委联合市区10家三级医疗机构、市急救中心为3万名参赛者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这是我们第二次为马拉松赛事做医疗保障,我们医院负责的是18、19、20三个点位。这三个点位最靠近终点,也是跑者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路段。”通大附院血液内科林赠华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马拉松当天他们的确也处理了数位昏厥、失温的跑者。
“有一位昏厥跑者在马拉松几乎已经结束、我们即将要离场的时候被保安搀扶着过来,我们立刻将他扶上救护车。医生查看情况后确认他符合急诊观察的条件,于是在微信和后方报备后,患者被护送到了通大附院的急诊抢救室。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考虑是横纹肌溶解。”林赠华告诉记者,患者需要住院观察,在急诊内科住院救治后,顺利出院。
虽然天气已经较为温暖,但在马拉松高强度的运动状态下,皮肤表层的血管通常会扩张来散发体内的温度,人类会流出不少的汗液来降温。再加上运动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跑步速度,通常都会穿着比较少的衣物,这样会加剧人体热量的流失,容易出现失温的情况。“我们也处理了两三位出现失温的患者,裹上急救保温毯、吸氧、补液,在医护处理后,他们也都顺利康复。”
通大附院在此次马拉松医疗保障任务中派出了10名专业医护人员,含一名领队,每个医疗点都有一名医生两名护士,他们来自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均受过专门的训练并拿到培训证书,也都参与过去年马拉松比赛的保障任务。AED、救护车等都在现场待命。
前方10人“出任务”,后方其实还有更大的“后援团”。“通大附院两个院区都做好了精细的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挂帅,急诊内科、创伤中心、心血管内科等相关科室主任在医院待命,每个科室至少10—20人备班。”林赠华表示,医院急诊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均派出专家进入了全市的马拉松医疗保障专家组名单,“一旦其他医院收治马拉松相关的疑难危重病例,他们会第一时间参加会诊,保障跑者安全。”
医疗保障作为马拉松赛事的“生命中枢”,南通市在赛事背后构建起全覆盖、立体化的医疗保障网络。南通市卫健委联合市区10家三级医疗机构、市急救中心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全市医疗资源;现场设立医疗保障专班,全程跟踪现场赛事进程;比赛全程共投入AED设备131台,调配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保障人员641人,形成“每100米有志愿者观察、每1公里有医疗点驻守、每2公里有救护车待命”的立体防护体系。同时还选取通大附院、市一院、市三院、南通瑞慈医院等4家三级医疗机构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建立救治绿色通道,预留急救床位和医护人员。
医疗保障的成功还得益于多部门协同机制的高效运转:市区10家三级医院副院长在现场固定医疗点坐镇指挥,公安部门开辟急救通道,医疗志愿者网格化布局实施动态健康监测,形成赛事全程“生命观察哨”。这场“以生命守护生命”的接力,构建起了“三级医疗防护网”:一级防护设置的21个医疗点现场处置中暑、热射病、电解质紊乱、扭伤、擦伤、跌伤等伤情810例;二级响应配备的30辆救护车高效转运热痉挛、热射病、一过性晕厥、运动性腹痛等情况的选手;三级救治依托4家定点医院收治运动性虚脱跑者17名,均通过绿色通道实现“10分钟入院、30分钟处置”。
“移动诊室”:
急救跑者的责任与荣耀
在热播医疗剧《仁心俱乐部》中,五位医生因马拉松结缘,用奔跑对抗生活的压力,在赛道上书写别样的医者情怀。而每一场马拉松比赛中,都有一批具备专业资质的“急救跑者”分散在不同配速段,形成流动的急救网络。
在刚刚结束的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道上,49名身兼跑者与急救员双重身份的特殊参赛者格外引人注目。扬州市急救中心医生张中就是其中一员,这是他首次以急救跑者身份参与马拉松赛事。
“我的常规配速在1小时40分左右,但这次我用了1小时57分。”张中告诉记者,作为急救跑者,必须放慢脚步时刻观察周围选手的状态。他随身携带的急救包里装有云南白药、糖水、纱布等物品,俨然一个移动的微型急救站。
比赛中,张中成功处理了一起选手摔倒事件。“通过触摸检查和动作测试,判断是皮外伤而非骨折。”他回忆道,“我们都会主动询问‘需要帮忙吗?’我是一名急救跑者,这是我们的责任。”据了解,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本次共招募的急救跑者,均需满足两个硬性条件:一是具备全程马拉松完赛经验,二是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并通过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这支特殊队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麻醉、骨科等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
作为一名急救跑者,一般要在赛道最边上跑,用余光看整个赛道,对速度没有要求,但得做到“安全”。“平时在急救中心工作,这次把‘诊室’搬到了赛道上。”张中表示,虽然比个人最好成绩慢了17分钟,但能用自己的专业守护跑友安全,“既是责任,更是荣耀”。
扬州市卫健委疾控处四级主任科员孙乐平介绍,扬州马拉松赛道沿线共设34个医疗救护站点,其中,固定医疗救护站16个,救护车医疗点18个,配备专业医务人员180余名,实现了赛道医疗保障全覆盖。在每个医疗点,均配备了专业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对突发伤病员进行救治。组建25组骑行AED组,在赛道上进行流动巡查,提供及时的保障服务。增设3个应急小组(救护车、一医一护一驾驶员)在赛道外围待命,做好应急支援准备。赛道全程安排了包括49名医疗跑者在内的560名医疗志愿者,这种“固定+流动”的立体保障体系,确保了任何位置的突发情况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处置。
扬州市卫健委医政处副处长刘瑞介绍,此次“扬马”共有15家医疗卫生单位参与赛道医疗救护保障。苏北人民医院、扬大附院(东、西区)、市中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二院、东方医院、友好医院等7家医疗机构作为赛事定点救治医院,组建了由急诊、重症、呼吸、心内、肾内、神经内科等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和院内应急队伍,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现场急救—转运衔接—院内救治”全链条无缝对接,全力为扬马赛事保驾护航。
“这些白衣卫士才是赛事最可靠的‘配速员’。”一位跑友的感言道出了参赛者的心声。从无锡的直升机救援到南通的“零危重”纪录,再到扬州的立体保障体系,江苏地区正以创新医疗护航体系,重新定义马拉松赛事的安全标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杨彦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