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眼下,正值春耕的黄金时节。4月3日上午,在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钟石社区,旋耕机在田间往返穿梭,进行翻耕作业;无人机满载近50斤复合肥,在低空盘旋,精准喷洒肥料……一派繁忙的景象。47岁的种粮大户李德军站在田埂上,难掩内心的喜悦。他告诉记者:“只要肯用心经营,种田不仅有奔头,更能创造大价值。”
李德军曾在当地担任6年村干部,目睹村里土地抛荒现象,深感惋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辞去村干部职务,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这些年,他通过土地流转,累计经营300多亩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今年,李德军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又流转了40多亩良田。他坚定地表示:“我是一名党员,在推动农业发展上,理应发挥带头作用。” 在李德军的示范带动下,当地不少农民纷纷重拾农耕,投身到粮食种植中。
早在2024年初,开福区就建立了抛荒耕地盘活“3+3”工作机制,采用“无人机探测+人工实地排查”的创新方式,全面排查区域内的抛荒耕地,共识别出近2100亩抛荒土地。随即,开福区推行抛荒耕地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将街道、村、组各级责任层层压实,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及时跟进复耕复种工作进展。针对因经营不善导致耕地抛荒的流转经营主体,相关部门采取约谈责任人、组织协调会议等措施,督促其落实主体责任。
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难题,开福区通过与村民充分协商,探索出自行复耕复种、村级托管与大户代种相结合的土地集约经营模式。这一举措成功培育出10余户种植大户,借助他们在耕种设备和种植技术方面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开福区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对整治盘活的耕地给予资金补助,坚持“一田一策”原则,以“挂图作战”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
同时,开福区还开展了“我在乡间有亩田”党员志愿活动,发动全区各级机关党员干部职工认筹认种农村抛荒耕地。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们累计认领抛荒耕地800亩,年增产1600余吨。曾经的抛荒耕地在复垦精耕中重焕生机,变成为种植水稻、马铃薯、玉米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希望田”。
“通过多措并举,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增加了村民收入。”长沙市开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开福区所有抛荒耕地已全面盘活。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