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聚焦2025基教提升年② | 重庆中小学“土味春游”火了:“研学+”实践将课堂“搬”进春天

发布时间:2025-04-11 16:30:12

核心导读: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教育强市规划》的持续出炉,特别是全国、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后,我市基础教育工作进入战略机遇期、转型阵痛期、突破跃升期叠加的关键阶段。

日前,市教委召开2025年全市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强调今年要重点抓好身心健康提升年、规范管理提升年、教育质量提升年,加快构建全域均衡、全段优质、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友好度、群众满意度。“三个提升年”行动涉及划片入学、高中扩招、体育锻炼、作息调整、教共体建设等基础教育“新动向”。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聚焦2025基教提升年”系列报道。

近日,渝北区兴隆中心小学校组织了一场“特殊春游”:孩子们背着锅碗瓢盆、蔬菜食材,还有柴火木棍,浩浩荡荡徒步出发去野炊。 

春游视频一经发出,瞬间收获近百万的点赞转发评论,一时间这场说走就走的“土味”春游成了网友心中的“白月光”, 大家纷纷感慨:“童年的春游回来了!”

无独有偶,自研学新规实施以来,重庆多所中小学多措并举,趁着春日将课堂搬进大自然,推出田间插秧、野炊徒步、植树劳动、红岩思政等多样化“研学+”实践活动。不少家长点赞:让童年与春天一同生长,这才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创新实践。 

思政教育如何走出去?

从教室到户外 思政课也可跟着云地图走、主题列车学

当野炊的烟火味还在网络上持续“飘香”,春日下的思政课也从教室“搬”到了户外。 

近日,一堂发生在“时代楷模”专列上的“思政课”让徐悲鸿小学校学生受益匪浅。据悉,“时代楷模”专列串联了中山四路、李子坝等多个人文景点,日均客运量达35万人次。通过轨道交通这一创新载体,学生登上主题列车,实地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并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流动的车厢化作移动课堂,思政教育也从书本走向现实。不少学生感慨:“原来思政课可以像轨道穿楼一样,既有风景又有力量!”这场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社会美育的实践,也被中宣部领导评价为“行走的思政课新样板”。 

行走的思政课不止在户外也能开在云端。日前,在重庆永川规划展览馆,永川上游小学学生强雨祺兴奋地体验着VR技术还原的永川城市变迁,“通过AR扫描展品,还能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现在,利用一张串联起永川桂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等35个点位的“红岩铸魂”永川思政地图,当地已有10万名学生通过线上资源学习、9万余人次来到线下场馆,借助数字技术穿越时空,聆听生动的思政课。

育人方式有何新变化?

从圈养到撒野 让孩子在田间地头中寻找课本答案

随着多样化春游的走红,“圈养式”教育正逐步向“开放式”实践转型。这不仅重塑了知识习得方式,更催生出人才培养与生活化教学资源同频共振的新图景。

在江北嘴实验学校春季研学活动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千年哲学”问题变成可触摸的实践课堂。农场里,一、二年级学生展开了一场科学与野性并存的劳动奇旅——“抓鸡寻蛋”挑战赛。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鸡的运动轨迹预判路线,运用五感破解“生命起源”谜题。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4月,中华路小学竹园校区的一、二年级“小小中华星”们开启了一场农耕研学之旅。在七彩祥耘开心农场,学生们化身“未来小农夫”,学习农业物联网和智能农业技术。拿起锄头、犁头,学生亲手耕作体验翻土播种、采摘新鲜蔬菜。除了耕作,“小小中华星”们转头化身为“中华小当家”,用木槌捶打糯米制作软糯香甜的糍粑。当课堂没有围墙,学生在汗水中逐渐领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佛手是什么?它有哪些药用价值?当别的小学生还在纠结是否“卷”数学题的时候,这群小学生们已经开始通过养殖中药材学习中医药知识。 

今年植树节,綦江区九龙小学30余名学生在校园“开心农场”实践基地开启沉浸式养生局——他们种的不是普通树苗,而是《本草纲目》的中医药材佛手。“原来《本草纲目》里记载的佛手不是水果,而是能疏肝理气的药材。”三年级学生黄艺馨兴奋地说。为深化认知,学生们还现场制定了春季养护计划,未来将持续跟进佛手生长情况。

这波操作只是九龙小学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养成计划”的缩影。作为綦江区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校,近年来九龙小学通过校园药圃种植、香囊制作、中医院研学等活动,将中医药知识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家长观念有哪些改变?

从焦虑到力挺 “研学+”组合拳让家长学会转型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家长一改以往过度焦虑的状态,逐渐成为春游活动的忠实粉丝。这场藏在春天里的教育观念变革,正推动着家长从“焦虑型”向“共育型”转型。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家长李女士深有感触。“搭乘客机时,如遇紧急事故,孩子能应对吗?”此前,当李女士得知学校组织前往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航空体验研学时,曾有过担忧。但当孩子沉浸式体验了从安检、登机到应急避险的全流程后,她打消了疑虑,“孩子指导全家人做应急避险姿势——这课值了!”

4月初,巫山县大昌镇光明村春色撩人,500余名师生、家长用柴火灶台与山水课堂,诠释了亲子教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剁菜声与欢笑声交织的农家院里,学生家长何秀正和孩子比拼厨艺。她表示,平时工作比较忙,少有这样的机会与孩子互动。此次活动让“陪伴”在协作生火、田间漫步中具象化。

这些让家长态度转变的真实变化,源于重庆多校开展的“研学+”实践。

“研学实践活动主题要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自全市推行研学新规以来,各校结合教学实际、学龄特点设计和实施研学课程,突出课程的校外延伸和校本化融合,打出“研学+”组合拳,积极开发出“研学+思政”“研学+科技”“研学+劳动”“研学+艺术”等多样化主题课程。

越来越多的“土味”春游热潮背后,是家长教育观从“过度焦虑”到“共同成长”的深层蜕变。一位参加完亲子研学活动的家长王女士在朋友圈写下,“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无菌室里的花朵,而是能在真实世界扎根的种子——这需要家长松开过度保护的手,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里成长。”

这场来自春天里的“研学+”实践,正在重塑家校共育的深层逻辑,通往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第1眼TV-华龙网 冯一鸣/文

来源: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