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关键部件完工!“发丝上跳舞”是如何做到的?
交汇点讯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了解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即将运往法国,交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现场,这意味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里所有超大尺寸的部件制造完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建。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是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
“ITER磁体馈线系统是ITER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聚变堆磁体传输能量和冷却介质,以及提供控制信号的反馈,同时在故障态下作为磁体储能的泄放通道,确保磁体能量的及时安全泄放,被称为磁体系统的‘生命线’。”等离子体所高级工程师张清泉告诉记者。
这次交付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那可是磁体馈线系统里个头最大的“大块头”。一共有9套,每套都是直径16米、高度3米的半环形状,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铁环”。它处在馈线传输的最后一段,直接和校正场线圈连在一起。
那校正场线圈的作用是什么?张清泉解释,就是调整磁体系统因为制造和安装出现的磁场误差。所以对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的要求特别高,超导尺寸下的接口精度得控制在±2.5毫米范围内,这就好比在头发丝上精准操作一样。超导部件还要满足10千伏直流耐压下绝缘电阻不小于500兆欧、5千伏局部放电测试中小于6纳库仑的严格条件,接头盒电阻小于5纳欧。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项目团队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办法。他们发展了针对大尺寸部件的全包络高精度测量网络、半叠包预浸渍带绝缘工艺、纯铟搭接的超导接头盒等技术。其中,关键部件超导接头盒电阻小于0.5纳欧,技术水平领先业界同行。
张清泉介绍,自从接下ITER磁体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后,项目团队一路“过关斩将”,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85%的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团队先后解决了68千安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低温超导接头、低温绝缘材料等关键技术问题,累计交付了上百套馈线系统大部件,总重超过1400吨。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31%提升至100%,彰显了中国聚变工程实力,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国际引领的跨越。
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支持下,等离子体所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承担了超导导体、校正场线圈、磁体馈线、电源、诊断等好多采购包任务,占了中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大部分。他们还改进了原来ITER电源和馈线的设计方案,把潜在的运行风险都排除,让中国在ITER项目里的贡献大大增加。靠着原始创新研发,等离子体所掌握多种聚变工程的关键技术,交付进度和产品质量在ITER七方里数一数二,创造了多个第一。ITER组织总干事都夸赞说:“中国在采购包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正是因为等离子体所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累,才让一系列“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用在了ITER这个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里,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作出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