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拍鸟“破圈”,年轻人为何迷上飞鸟?

发布时间:2025-04-14 19:42:11

今年春天,名人效应将鸟类带火“出圈”。4月3日,青年演员李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第一次去公园拍摄鸟类的视频,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随后全国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喊话”,推介本地鸟种。明星为鸟类引来了流量,也让年轻的拍鸟、观鸟群体走入公众视野。为何有人对鸟情有独钟?他们的爱好能否带来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知自然的捷径

今年27岁的苏州观鸟爱好者朱晓东观鸟始于一次擦肩而过。2022年6月他登当地七子山时,偶然抓拍到一只黑色大鸟,想方设法辨认出这是林雕后,开始像集邮一样寻找新的鸟种。“观鸟是个很健康的爱好,我经常出去走走散心。一开始可能是拍到鸟的照片打卡,现在会更关注鸟的行为、叫声,和其他爱好者一起讨论。”朱晓东说,拿着望远镜看鸟时,会有路人问在干什么,给他们科普完鸟种、习性等知识后,很有成就感。

根据朱雀会(中国观鸟记录中心负责机构)等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简报》,截至2023年末,中国大陆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相比较上一次大规模调查(2018年),净增约20万人,以中青年为主,有35.08%的被调查者因兴趣而自发开始观鸟,是各项参与起因中排名最高的,同时据各地观鸟组织负责人估计,以鸟类拍摄为主的爱好者约有40万人。

“观鸟非常适合作为入门级自然观察,鸟在身边随处可见,它们很可爱、非常有活力。”“95后”海鹦在南京上大学时开始观鸟,除了观赏的愉悦,她还感受到与自然的连接。有次寒假回家,她看到家附近的杨树上有几只啄木鸟,在这之前她以为它们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在南京能看到的野生兽类很少,而鸟类目前有记录的达300多种,观鸟集邮是可行的,不像昆虫有上万种,很难全部看完。”海鹦觉得观鸟目标相对容易达成,比其他自然观察门槛低。

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研究生龚德文2020年末开始观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和观鸟经验。“我很享受在自然里观鸟,远离城市喧嚣,感觉非常自由,也想带更多人去观鸟、爱护鸟类。”他说,如今获取可靠的本地鸟类信息要比几年前更容易,南师大、南大、南林、南农等高校都有观鸟相关社团。

把爱好发展成职业

飞鸟在野外稍纵即逝,许多人看得到鸟,却认不出鸟。在国外,观鸟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相关产业既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一些国内观鸟爱好者也将兴趣发展成了职业,带人看鸟、教人辨鸟。

海鹦本科读的是传播类专业,在学校社团接触到观鸟、自然教育后,决定转向生态环保领域工作。2019年,她和朋友成立草木里自然博物工作室,主要面向南京本地亲子家庭和自然爱好者,提供观鸟、昆虫、植物等自然博物课程和旅行。“平均一年要办大几百场活动,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安排,节假日会更多。”海鹦说,起初面向亲子主要考虑的是自然教育效果,引导小朋友爱护环境更容易,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家庭。这几年越来越多人渴望接触自然,工作室也开始服务成人,来参加活动的成人以80后居多。

工作中,海鹦也看到了观鸟拍鸟产业对地区生态保护的价值。今年春节她带队去云南盈江犀鸟谷,看到过去捕鸟的村寨开民宿、开餐馆,为观鸟拍鸟的人提供向导,鸟类保护有了新的可能。

南京“90后”陈逸2016年开始观鸟,经验丰富,在国内外共观察记录了1000多种鸟类,原先在南京做建筑设计,曾经兼职带人看鸟,发现周围观鸟需求越来越多后决定转行,2022年成立拾野记自然博物工作室。

“国外观鸟拍照的群体年龄比较大,但在国内趋势很不同,非常年轻化。目前工作室的客户主要是南京本地的亲子家庭,也有一些苏州、上海、北京的。家长一开始是想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等喜欢上观鸟后还想看更多稀有鸟种,就会提出到省外去。”陈逸说,非长假主要在南京组织活动,寒暑假会到广西、云南、青海、四川等地寻鸟。“这几年有许多机构想做自然类研学,但观鸟不是背背台词就可以速成,需要多年的积累,他们就会来找我们合作,现在越来越忙,这个月时间几乎都排满了。”

破圈后还需文明引导

在李现视频和博文中提及的“打鸟”“老法师”等词语,如今已在全网刷屏。多数内容都会对“打鸟”加以解释,说明指的是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但也有爱鸟人士担心这些俗称误导公众。

“我很反感‘打鸟’这两个字,讲多了容易被曲解,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会分不清。”龚德文说,“打”本身有伤害的意思,“打鸟”会让人联想起伤害鸟类,比如用枪或弹弓打鸟。

与此同时,过于强调拍摄、追求视觉效果,也可能会影响鸟类正常生活。去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如皋繁殖,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往,南通市爱鸟摄影协会秘书长吴为民看到一些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和照片,“无人机靠近,成鸟保护幼鸟会有应激反应,正在练习试飞的幼鸟也有可能受伤。对于拍摄者来说,这只是满足了个人的虚荣心,却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带来潜在伤害威胁”。他呼吁文明观鸟、文明摄影,把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为了减少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本地报道通常不公开详细地点。

“无论是拍鸟还是观鸟,不是它们想让我们看,而是我们想去看它们,一定要尊重鸟类。”朱晓东在苏州公益带其他人赏鸟,他告诉观鸟新手的第一件事,是要记住观鸟已经在打扰鸟类生活,往前多跨出一步、拍到更清晰动作,或许都不是必要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静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