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红色记忆,夯实做人根基│“屏幕时代下红色德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现场会在南京雨花实小举办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的当下,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如何在屏幕时代传承红色基因,为青少年筑牢信仰根基,成为新时代德育的重要课题。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德育工作要求,探索红色德育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4月15日,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屏幕时代下红色德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南京市德育科研现场会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举办。
本次活动以“根植红色记忆,夯实做人根基”为主题,通过课程展示、校园参观、主题汇报及专家点评等形式,探索数字浪潮中红色德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科研员李亚娟,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磊,栖霞区教育局科长姜莉,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龚浩,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孔令松、校长夏铜强,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副校长徐妍,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德育科研员徐冬梅以及来自雨花台区、秦淮区、栖霞区、玄武区近百名德育骨干及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由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德研室主任魏晶晶主持。
数字赋能 创新红色课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李漫漫老师执教五年级《寻英烈足迹,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一课,巧妙运用小游戏与生动的故事讲述,将雨花英烈卢志英的革命事迹鲜活地呈现给同学们。接着,李漫漫以“和平年代是否需要英烈精神”作为辩题,搭建起“英烈精神 —— 新时代践行”的时空连续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领悟英烈精神在当下时代所蕴含的深刻历史价值与重要社会意义。李漫漫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信仰存折”,同学们纷纷在存折上写下了自己的“微光计划”,以实际行动宣告爱党爱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展现出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蓬勃朝气与坚定信念 。
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陆群老师执教四年级《“借谷证”里的诚信课》一课,课上,陆群借用“红军借谷证”复刻品,讲述借谷有还的诚信故事。紧接着,陆群通过情景剧表演以及组织同学们对屏幕时代如何正确使用AI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屏幕时代下的诚信挑战,让同学们清晰认识到屏幕时代诚信的新内涵。陆群精心设置“屏幕时代诊断室”环节,帮助同学们提升对网络诚信的认知。课程最后,陆群组织同学们进行宣誓,大家在庄重的氛围中接过红色诚信精神的接力棒,铮铮誓言表明新时代少年对诚信原则的坚守与传承。
南京市青秀城小学支丽娟老师执教五年级《“桥”见奋斗,“桥”见新时代》一课。支丽娟组织学生制作“桥梁名片”,引导学生思索其建设背景,帮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桥梁建设的不易。紧接着,支丽娟播放各领域奋斗者事迹的视频,同学们纷纷分享心中的最美奋斗者,探讨从中可汲取的精神力量。随后,支丽娟组织学生在“桥见未来”卡片上写下想构筑的“使命之桥”,同学们在感受到国家建桥技术与经济实力的发展的同时,更激发了对奋斗者的敬佩,树立起为实现个人理想、助力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甘方诚老师执教四年级《剪纸—闪闪的红星》一课。甘方诚搭建“识星—寻星—悟星—践星”四个维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五角星,帮助学生建立起“五角星”作为国家符号、红色符号的视觉认知网络。同学们课上制作了红星作品,扮演小英雄或讲述感人故事,在“做中学”中实现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践行的成长。最后甘方诚借助AI技术还原烈士形象,让烈士寄语同学们,用时空对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如何成为 “新时代闪闪红星”,增强对红色历史的情感共鸣与敬畏之心。
特色展示 彰显文化底蕴
与会人员参观了《我们的英雄红色文化学习空间》与《江豚和她的朋友们》课程基地,深入感受雨花实小基于“生命如花 教育如雨”办学理念所打造的特色红色教育品牌。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贾艳芬老师执教四年级特色展示课《品雨花茶 传英烈志》,引导学生交流茶文化,初识雨花茶。学生动手冲泡雨花茶,感受其碧绿清澈、清香回甘的特点。随后,贾艳芬为同学们揭开了雨花茶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学们踊跃发言,丁香、邓中夏等一个个雨花英烈的故事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整节课以雨花茶为媒介,串联雨花英烈的崇高精神风骨,让学生既沉醉于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在心底厚植下炽热的爱国情怀。
殷切寄语 擘画发展蓝图
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磊致辞,他表示红色德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要善用数字化资源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空间,更要在信息洪流中坚守红色革命核心价值,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说,雨花实小将红色基因融入了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能深化对红色德育的认识,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力量。
主题汇报 打造示范样本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孔令松以《以红色德育之笔 绘立德树人画卷》为主题,系统汇报了学校红色德育校本化实践的探索历程与创新成果。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多元红色德育课程体系,开发《穿越时空的对话》系列校本教材,打造“我们的英雄”红色教育路线等。面对屏幕时代的教育挑战,学校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创新,建设红色文化学习空间,开发跨学科红色主题研学项目等。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红色德育,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专家点评 助力专业成长
评课环节,德育专家对展示课程进行了专业点评,充分肯定了数字化手段在红色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栖霞区教育局科长姜莉评价《“桥”见奋斗,“桥”见新时代》这一课程时表示,该课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切入点,借由蒸汽桥到现代化桥梁的演变历程,生动展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成功启发学生对新时代青少年责任担当的思考。而对于《剪纸—闪闪的红星》一课,姜莉认为其切口精巧、立意高远、形式新颖,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有效引导学生根植红色记忆、担当时代使命。
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德育科研员徐冬梅在点评《寻英烈足迹,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一课时,指出该课程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主题突出,育人导向鲜明;二是形式丰富,育人手段新颖;三是贴近学生,育人效果显著。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副校长徐妍评价《“借谷证” 里的诚信课》时提到,此课主题立意深邃,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教学方法多元。课程紧扣“红色记忆”主题,巧妙融合屏幕时代下的诚信教育,搭建起红色精神与当代德育的桥梁,助力学生在屏幕时代将诚信信守于心、践行于行。
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德研室主任魏晶晶评价《品雨花茶 传英烈志》一课时指出,贾老师深度挖掘区域资源,将茶文化与地方红色文化巧妙融合。通过强化对雨花茶形如松针代表雨花英烈不屈精神的具象化关联,让抽象的革命精神找到具体依托,为从碎片化教学迈向系统建构提供了有效路径。
专家引领 共话德育未来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在总结发言中赞扬了雨花实小在红色教育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与实践,他强调红色教育需以“记忆共同体”为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大伟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一、深化红色基因传承,打造可推广的实践系统;二、鼓励区域特色探索,开展差异化探索;三、持续推广区域德育连片活动,共同推动新时代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让红色记忆真正融入师生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活动既是一场红色德育的实践巡礼,更是一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体探索。未来,教育工作者将锚定红色根脉,携手探索屏幕时代下红色德育的创新路径,书写红色德育的新篇章。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