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全省最多,看2024年南通“三农”成绩单→
交汇点讯 4月17日,南通市政府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专题会议,发布2024年“三农”工作亮眼成绩:全市拥有1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5万元,多项数据彰显乡村振兴“南通模式”成效。
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梓韵”大米生产基地
考核第一,五年稳产……多项指标全省领先
2024年度,南通市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蝉联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在粮食生产上,南通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高粮油生产水平指导意见》,粮食总产量达343.1万吨,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稳定在340万吨以上。
水产双冠持续领跑,海洋捕捞和养殖产量稳居全省首位。
南通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8 家,其中国家级13家,数量列全省设区市第一。
中皋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接二连三”创新业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南通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136元,同比增长6.5%。南通创新“接二连三”产业发展新业态,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去年8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301家,全市95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1.12亿元。
同时,南通打造了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蔬菜园艺、特色水产等 4 个超百亿产业链,以及以蚕桑、南美白对虾、四青作物等为支撑的 25个十亿级县域特色链。
如东正全力打造条斑紫菜全球最大全产业链,产业产能领跑全国;南美白对虾产业也成为全国产业高地,产品直供长三角32个地级市,覆盖85%以上连锁商超系统,创造了“3800 户养虾脱贫”的乡村振兴样板。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同样发展迅猛。2024年,南通全市休闲农业接待达3019.95万人次,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如皋如城街道大明社区作为片区花木盆景产业的集聚地与集散中心,通过花木宜家基地和林下交通炫彩线项目建设,实现花木景观与家居庭院完美融合。
133个村获评省级和美乡村,全域土地整治成效初显
会议透露,南通133个村获评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量全省第二,乡村面貌得到整体提升。
南通市委、市政府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乡镇为实施单元,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公共空间治理等的空间治理活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推进路径上,南通市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如东县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列入国家级试点名单,洋口镇为 14个省级示范项目之一。目前,2个试点项目完成综合整治规模 10.95 万亩,新增耕地 0.66 万亩,优化更新了零星农村宅基地和低效用地,并成功导入产业。新店镇3个项目村村营收从2022年的293 万元增加到 2024 年的634万元,增长116.4%,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根据 2025年南通市委一号文件部署,年内每个县(市、涉农区)至少开工一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记忆、鼓得起农民腰包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南通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下一步,南通将坚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兢兢业业、干字当头”的拼劲,奋力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乡村的美好图景不断延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志华 刘艳元/文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