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来了!对起火“零容忍”
3月29日,一辆新能源车在某高速公路上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造成3人身亡。该事件立即引爆网络,令人痛惜。
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汽车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然而,像这样因车辆电池所引发自燃、爆燃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以“不起火、不爆炸”为核心目标,将于明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不仅是对技术细节的完善,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的关键一步。
新国标最显著的突破,在于颠覆了传统安全逻辑。
旧标准聚焦“热事件发生后5分钟报警”的被动防御,而新规直接要求“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将安全阈值提升至本质安全层级,这意味着电池系统必须在电芯材料、热管理、结构防护等全维度实现技术突破。
根据2024年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电动车起火事故中底盘撞击(37%)和快充热失控(21%)是主要诱因。新国标中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这两项硬性要求则直击行业痛点——
“底部撞击测试”要求对电池底部防护能力的考核,要求在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并满足绝缘电阻要求,以应对复杂路况下的碰撞风险;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时“不起火、不爆炸”,这一标准显著高于现有要求,旨在应对快充技术普及带来的安全挑战。
新国标实行后,是否不利于动力电池行业发展?
记者查阅到工信部发布的编制说明中显示,截至2024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另有14%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另有8%将在2030年及以后实现。这表明,不少企业已经做好了“先发制人”的准备。
同时,为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多家企业在电芯安全与结构设计上下了功夫——
比如,麒麟电池的水冷系统置于电芯与电芯之间,紧贴电芯大面,将传统置于顶部的水冷系统做到了电池的侧面,从而使换热面积扩大4倍,电芯控温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一半,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性;
又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独具匠心的阵列式排列方式,通过了严苛的“针刺试验”;
再如,宁德时代在第一代NP(无热扩散)技术的基础上持续研发,逐步迭代NP 2.0(可实现高压与烟气主动分离)和NP 3.0(实现“热失控不冒烟”)。
此外,新标准还给了车企和电池企业一到两年的“缓冲期”,即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从2027年7月1日起执行最新标准;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从2026年7月1日起执行动力电池新国标……
业内人士指出,这既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倒逼企业重构技术路线,也预示着产业将迎来深度调整。
新标准出台,让“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宣传的一句标语变为强制标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步入“安全定义价值”的新阶段。这场由标准升级驱动的产业革命,不仅将淘汰技术落后的玩家,更将推动中国从“电池制造大国”向“安全技术强国”跃迁。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中国正在用一套兼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标准体系,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