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重回长干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向全球发起征集令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一份来自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征集令正式向全球发出。
2025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大报恩塔的兴衰重生,恰是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2025年也是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为此,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以“共享文明记忆”为主题的全球行动,诚邀各国机构、收藏家及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古代文物、境外文物、近现代与当代文物资料、数字化藏品等的征集,共拼文明碎片,让毁于战火中的琉璃塔重获“新生”。
这场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碎片的追寻与修复,更搭建起文明对话的当代桥梁 。“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古都南京的地标性文化建筑,曾是西方人阅读中国最初的景象,在早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全球征集活动,我们希望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让消失的遗产重获生命、拥有未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表示,作为承载古都南京记忆的文化地标,南京大报恩寺以琉璃宝塔为枢纽,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桥梁。直到今天,全球近10个国家的30家相关机构收藏有至少100件与琉璃塔相关的文物,散布于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世界文化殿堂。
此次全球协作行动不仅要做好基础的藏品收集与保护工作,将流失在民间的大报恩寺文物构件、遗址残片、工艺珍品等收藏品进行珍藏和科学的保存。还要重塑文化遗产档案,深入挖掘与收集大报恩寺及长干里地区相关的老照片、口述史、回忆录、艺术作品等。同时,通过与国际博物馆的合作,收集流散全球的文物与建筑高清图片、数字建模等数字化藏品,探索数字文明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重现“消失的遗产”。
“这是国家的宝贝,它的归宿应该是博物馆。”大报恩寺的藏品收集与保护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南京市民王陈鑫及其家人拒绝了外国藏家的高价求购,将珍藏的琉璃构件捐献给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捐赠者王抒墨捐赠的1991年不丹发行的迪士尼联名邮票,方寸间展现了琉璃塔与南京城的独特对话。画家徐开利则捐赠了根据19世纪英国铜版画创作的《世界奇观-大报恩寺》油画。
大报恩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几经兴废,传承悠久,至明代迎来鼎盛时期。以准宫阙规制建造的大报恩寺琉璃塔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165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随使团访问中国,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中详尽描绘了南京琉璃塔的壮丽,他的文字和插图让琉璃塔声名远扬,成为“欧洲最为知名的中国建筑”,可媲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建筑。从路易十四凡尔赛宫内的“特里亚农瓷宫”到英国皇家园林里的“邱园宝塔”,以大报恩寺琉璃塔为原型的宝塔模型、建筑仿制品及艺术衍生品在欧洲广受追捧,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热潮。
长干里是南京先民聚居的繁华区域,蕴藏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南京城市的发祥地,也是中外文明荟萃之所。处于长干里文化中心的大报恩寺与琉璃塔,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老宅墙垣中镶嵌的琉璃残片、樟木箱底珍藏的泛黄画稿、街头巷尾传唱的“长干塔影”传说,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见证着文明的延续。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