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文化中国行 |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和江苏有哪些渊源

发布时间:2025-04-18 19:18:4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17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包括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入选令郑和研究界深感兴奋。郑和研究学者、郑和二十世孙郑宽涛向记者讲述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和江苏的深厚渊源。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收藏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此碑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造型极为精美,碑额部分呈拱形,正反面均刻有五爪双龙戏珠精美浮雕,正面长方体四周均以中式花纹雕饰。石碑正面有中文(11行275字)、泰米尔文(24行)、波斯文(22行)三种文字,记载了郑和造访锡兰(即斯里兰卡),并向当地寺庙布施财物的内容。 

郑宽涛告诉记者,“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在历史上曾湮没多年。1911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林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市(Galle)的一处下水道内,偶然发现了这块被用作下水道盖板的石碑。此后,“皇家亚洲学会锡兰分会”将碑文拓片寄往中国,由在北京的英国汉学家拜克豪斯释读出中文版本。1959年,著名学者向达从大英博物馆抄录了此碑的拓片,整理为《郑和在锡兰所立碑》一文发表。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开始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当时作为明帝国首都的南京、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太仓刘家港皆为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南京龙江船厂、静海寺、郑和墓、洪保墓,太仓浏河天妃宫等江苏境内的文化遗产,都是见证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迹。

郑和下西洋

郑宽涛介绍,锡兰位于印度洋航线的关键位置,是连接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当时印度洋的贸易中心。郑和在下西洋的航行中,多次停靠锡兰补给或贸易。有学者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会抵达锡兰,和当地百姓展开友好交流。“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立于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是明成祖朱棣下诏所立的“御制之碑”,碑材很可能取自南京近郊,在国内刻制完成后,由郑和船队带到锡兰后,在当地佛寺竖立。

“锡兰盛产香料、宝石,通过公平贸易,郑和将这些锡兰的物产带回了中国。”郑宽涛介绍,南京江宁黔宁王沐英家族墓、湖北钟祥梁庄王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银器上使用的宝石,有很多就来自锡兰。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已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料,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共存的历史。在这块珍贵碑刻的保护和研究上,中斯双方进行了密切合作。2014年5月,江苏省文物局派出文物专家前往斯里兰卡,为石碑制作了玻璃保护罩,同时还对碑刻进行了拓印,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记录。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为该碑添加了中文说明,为中国游客参观该碑提供了便利。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局部,可以看到碑文中的“永乐”二字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收藏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其拓片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上展出,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前往南博观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郑和以外,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交流史上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在西行求法十四载,游历三十多国的过程中,法显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将所见所闻写入了《佛国记》中。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从斯里兰卡出发,由海路归国,历尽艰辛在山东半岛登陆,后经彭城(徐州)、京口(镇江)回到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翻译了西行求取的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