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从“扬剧王子”到“生行领军” ,李政成表演艺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18 19:20:27

交汇点讯 4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李政成表演艺术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推动扬剧艺术当代传播与创新发展的深远影响。 

李政成,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工文武老生,师从裴艳玲等戏曲大家。他凭借《史可法》《衣冠风流》《郑板桥》等代表作,斩获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奖等多项殊荣,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领军人才、江苏紫金文化奖等荣誉。 

会上,专家学者们通过专题发言、影像观摩、自由讨论等形式展开深入交流,并一致认为李政成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为扬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实践为当代戏曲表演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评价其表演“已进入得体和从容的境界”。

李政成不仅是扬剧艺术的传承者,更是开拓者。在专家们看来,其艺术成就源于三重境界。

首先,京昆打底,本剧立身。他融汇京昆程式规范,以扬剧为根,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昆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盛赞:“他的唱腔温文尔雅,表演毫无炫技痕迹,与角色浑然一体。”

其二,文武兼备,形神合一。“李政成以武戏功底支撑文戏表达,在《郑板桥》中通过“文戏武唱”,将画兰、画竹、画石的肢体语言升华为文人风骨的意象化呈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如此评价。

其三,文学自觉,时代共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李政成选择历史文人题材,将扬剧从市井小戏提升至人文正剧的高度,“以文学自觉抵达表演艺术的巅峰”。 

多位专家特别提到,李政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推动戏曲跨界融合的实践者,其与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合作,为戏曲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李政成打破剧种边界,在昆曲小剧场剧目《六道图》中,与昆曲名家石小梅同台演绎师徒博弈,以扬剧演员身份驾驭昆曲韵白,被赞“展现了跨剧种表演的标杆水准”。剧作家张弘感慨:“他的敏感与定力,让程式化为无形,真正实现了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此外,李政成推动扬剧与时代接轨。现代戏《夫妻哨》突破传统扬剧题材,塑造当代英模形象;小剧场剧目《千里江山》以奇幻叙事重构宋徽宗与王希孟的艺术对话,吸引大批年轻观众。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评价:“他的表演让传统戏曲接通古今,为扬剧注入现代审美基因。”

作为剧团管理者与艺术传承者,李政成致力于扬剧生态建设。他主持创办扬剧本科班,引入京昆名师教学,培养出游佳琦等新生代领军人才;推动扬州戏曲院建设,打造集演出、教学、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扬剧基地。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称其“以一己之力拓展了扬剧的艺术边界”:地方小剧团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地域小戏代表江苏角逐国家大奖,扬剧因李政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座谈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李政成的成就不仅是个人艺术修为的体现,更是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缩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新苗将其比作“当代程长庚”:“他集表演、管理、教育于一身,和程长庚做的事情一样,引领着扬剧走向新的境界。”

本次座谈会不仅是对李政成个人艺术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扬剧乃至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一次重要探讨。面对赞誉,李政成最后发言,对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和肯定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继续努力,为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戏曲艺术需要更多像李政成这样的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和开放的态度推动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正如扬剧《郑板桥》所唱:“四时不谢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书生。”这位扬剧领军人物的艺术人生,正以从容之姿,书写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