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中国·十城调研行丨一家半导体企业的跨省搬迁记
“南京的价格,滁州的成本。”记者走进地处江苏南京与安徽滁州交界处的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一家在建半导体项目展厅墙上的这10个字尤为醒目。
就在与这句话相隔不远的“进驻代表企业”展板上,20余家半导体企业紧密簇拥,“链”成一体。
“5年前,要说滁州能发展半导体产业,真是想都不敢想。到了去年,滁州市南谯区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已获批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从0到1,第一步是关键。”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南谯片区投促局局长张汶华口中的“第一步”,还要从一家企业的跨省搬迁说起。
2020年,在南京发展的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瑞微”)因发展需要,启动晶圆厂建设计划。数月多方考察后,2020年7月,华瑞微选择了滁州,成为“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首个进驻项目。2021年12月,滁州第一座晶圆厂正式投产。
一家半导体企业,为何选择离开长三角省会城市,转投邻近三线城市?
滁州至南京高铁最快17分钟,开车不到50分钟,特别是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铁的通车,让滁州与南京“牵手”更紧。同时,滁州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引才用才力度不小。
这场搬迁并非“一刀切”:研发团队仍扎根南京,制造端在滁州南谯区深耕。“这样的协作模式让公司去年产值突破4亿元。”华瑞微总经办主任翁锦烽说,二期项目达产后,每个月将有11万片晶圆在滁州生产并运往全国各地。
华瑞微的选择并非孤例。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一场半导体产业的“无中生有”正在上演。
与华瑞微相距仅1公里的安徽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芯微”),总部在浙江。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亚芯微来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投资设厂,主要看中的是这里的产业链配套和政府的服务配套。
“现如今,南谯片区建成及在建半导体产业链企业近30家,其中规上企业16家。”张汶华说。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两省之间交接地带,往往省界感明显,经济较为落后。但在滁州,愈是临近省界,愈发热闹繁忙。
在滁州,浦口-南谯、顶山-汊河都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好邻居”跨区域“牵手”,打破的是常规,创新的是机制。
2019年10月,南京市浦口区与滁州市南谯区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两地合作的序幕。2020年,“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设立。根据协议,南谯区与浦口区合作成立滁州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双方按8:2出资、7:3收益分成,按照“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的合作机制,在南谯区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采取共招、共建、共享等模式打造该产业园,并纳入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划。
“好邻居”变“合伙人”背后,是省际毗邻区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探索:既要打破行政藩篱,提高政策协同,也要结合自身条件,实现更合理分工,共同探索出适合双方共赢发展的新模式。
省际毗邻区加持下,2024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5.5%。其中,两个功能区2024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超180亿元,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38个、总投资988亿元。记者采访期间,滁州两个功能区均获批新筹建省级开发区。
近千年前,欧阳修在琅琊山写下名篇《醉翁亭记》。如今的琅琊山麓,半导体工厂与千年醉翁亭遥相对望,区域协同发展的“山水新篇”在这里续写。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雅洁 郭由 实习生 邱俊凤 黄玉洁)
来源:大众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