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不断产出的高端产品巩固着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奋战正酣的工地上,各类工程设备穿梭轰鸣,拔地而起的高大厂房支撑起集群扩张的广阔空间;静谧无声的实验室,技术研发团队昼夜攻关,别出心裁的工艺设计推动了生产质效的双向提升……春日里的襄阳大地,处处涌动着抓产业、谋发展的奋进热潮。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盯发展第一要务,以“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为牵引,聚焦企业潜能释放、产业链优化,通过系统性重构发展模式,统筹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
纾困解难 释放潜能
机械手臂抓取配件翻飞舞动,AGV小车满载物料灵活穿梭……在东风纳米襄阳工厂总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火力全开,一台台外形精美、配置精良的东风纳米01整车正飞速成型。
“开年以来我们的产能节节攀升,3月排产环比增长达到了144%,日产量可超300台。”东风纳米襄阳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假期后,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实地了解困难问题,现场研究解决方案,为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持续释放产能扫除了后顾之忧。随着供应链、销售渠道等领域的堵点被依次打通,今年,东风纳米01车型产量有望突破10万辆大关。
近年来,我市持续招引了大批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如何充分释放其潜能,让积蓄的“厚实家底”成为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能级跨越的重中之重。
今年2月以来,我市组织发改、住新、经信、商务等部门,组建35个调研小组,对8046家在库“四上”企业开展调研服务,全面查堵点、疏梗阻、联企业,让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恢复元气、增强活力,让生产经营稳定企业加快发展、持续壮大。
以上率下,全面覆盖。35位市“四大家”领导领衔调研140家重点企业,各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全面联动,逐一走访企业,深入摸清经营状况、产业链条、问题诉求。
系统研究,深挖症结。在一线走访的基础上,借助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金税三期等平台开展数据查询,多维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市政府领导牵头召开专题会,系统梳理共性问题,研究解决方案。
据统计,截至3月下旬,共收集汇总企业反映问题2938个,通过现场解决、事后分办、集体研讨等方式“一企一策”解决具体问题770个,梳理近30类共性问题,并研究形成长效机制,让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实际成效。
同时,各地各部门还立足实际、发挥职能,聚焦助企纾困解难,主动推出个性化服务,通过开展常态化银企对接活动、组织惠企政策和企业管理培训、搭建产销(产融)对接平台等方式,持续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生产经营、生产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诉求,助力企业满产达效,尽快变生产潜能为发展动能。
技改赋能 巩固优势
集成智能除尘、节能模式、远程运维、智能切割控制系统的单台面激光切割机,将风力传输和快速烘干功能有机结合的稻米鼓风传输装置,可适应多种生产环境的全自动焊接机器人……3月21日,在2025“襄机联动”首场先进适用装备推广活动中,来自30多家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的代表走进智能装备生产车间,“零距离”感受技术升级、工艺革新所带来的强大动能。
这场深入一线的观摩活动,既是推广“襄阳造”先进适用装备成果的展销会,更是一场展示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在产业提质增效中重要作用的宣讲会,在创新产品演示、应用场景观摩的过程中,大力推动技术改造、装备更新的“种子”也在广大企业家、投资者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传统工业大市,襄阳产业基础厚实、创新条件良好。今年以来,我市紧跟新业态、新技术发展潮流,大力实施“技改提能”行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服务保障,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夯实新型工业化根基。
摸底数、明路径。分领域、分行业开展调研,逐个收集梳理市场主体技改提能、“智改数转”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建立重点技术改造、科技攻关项目库,制定实施路线图。
抓对接、强保障。启动2024年度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融资租赁补贴申报,强化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保障;开展2025“襄机联动”先进适用装备推广系列活动,持续激发企业数转提质、向智而行的意愿;分层分类举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小企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训,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全新思维视角和实践指导。
优时序、树标杆。统筹考虑企业发展需求、产业转型需要、项目成熟度、实施条件等因素,打造一批示范企业、“灯塔工厂”,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分批分步实施“智改数转”。
万洲电气磁悬浮鼓风机成功应用、湖北九阳防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榜“中国防水材料TOP10”、68家企业上榜湖北省第六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重点领域科创成果频出,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凸显,产业转型发展的“钢筋铁骨”更加坚实。
集群突破 动能倍增
钩机长臂伸展、卡车喇叭齐鸣。4月3日,在2025年二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襄阳分会场,投资60亿元的湖北三黍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物基新材料生产项目正式开工。这一运用产业基金投资招引的产业链补链项目,将填补华中地区非粮生物基材料产能空白,项目三期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营收200亿元,将为我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竞争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实现产业链“联合作战”,实施“强链聚能”行动,通过持续强化龙头、做大支柱、丰富生态,发展范围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
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意见》,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创新引领工程、要素保障工程、融通发展工程、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工程、环境营造工程等六大工程,构建梯度培育、分级提升、滚动发展的培育体系,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
突出支柱产业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开展链式招商,引进东风鸿泰年产5万吨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回收项目、湖北锂盾高端聚合物锂电池及AI终端制造产业园项目、新塬(襄阳)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及设备制造生产项目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为我市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
研究出台《聚焦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全面构建高质量产业链、全面构建高富集资金链、全面构建高效率服务链、全面构建高水平创新链四个方面,发挥政策系统效应,打造系统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劈波斩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通过实施“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三大行动,襄阳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更强、活力更足、潜力更大。未来,全市上下将继续聚焦挖潜提效、创新引领、畅通循环,探索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奋力书写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分答卷。
来源:襄阳日报 胡采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