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啡尝西关·香承百年”——2025荔湾咖啡美食文化周将于4月24日—29日在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广场举行。
咖啡作为当代年轻人的“续命水”,许多人会以为其是现代的产物。但其实,咖啡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广州咖啡文化源远流长,清代文献有载谓之“黑酒”“磕肥”“架非”等, 而荔湾与咖啡的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
中国第一家咖啡馆的诞生
1836年,丹麦商人彼得·奥斯特洛夫斯基(Peter Ostrovsky)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北风与海”咖啡馆,这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彼时,广州作为清政府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中外交流的前沿阵地。《广东通志》记载:“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 这里的 “黑酒” 指的便是咖啡,当时人们对咖啡的认知,更多是将其作为洋人饭后助消化的饮品,它带着神秘的异域色彩,开始在少数中国人中流传。
咖啡贸易的早期探索到全国辐射
咖啡豆的小规模输入:早期,咖啡豆主要通过外国商船少量带入。1830年代,丹麦商馆年均进口爪哇咖啡豆约2000磅,主要用于咖啡馆供应和船员自用。这些咖啡豆经广州港进入中国后,部分通过行商网络转售至上海、福州等口岸。
设备与技术的引入:咖啡馆的运营带动了咖啡烘焙器具的传入。184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Bridgman)在广州出版的《中国丛报》中记载,十三行附近已有中国工匠仿制荷兰式铜制咖啡研磨机。这种本土化生产为后来上海、香港等地的咖啡设备制造奠定了基础。
从口岸到全国的文化辐射:十三行时期积累的贸易经验,为中国咖啡产业埋下伏笔。1905年,广州商人陈显原在芳村建立首个咖啡烘焙作坊,其设备和技术源自十三行时期的外国商馆;1913年,华侨商人陈华江从马来西亚引进咖啡树苗,在海南文昌试种成功,开启了中国规模化咖啡种植的先河。
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漫步荔湾老巷,阿婆的一碗艇仔粥与白领的手冲咖啡毫无违和……近年,荔湾多个咖啡潮流聚集地逐步显现:沙面、永庆坊、荔枝湾、小梅大街等,吸引无数年轻人。从1836年的“北风与海”到咖啡潮流聚集地,荔湾始终是中国咖啡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荔湾区的文化基因中,既有 “海纳百川” 的历史自觉,也有 “守正创新” 的时代担当,其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变化,以包容心态融合多元。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商都发祥地,荔湾自古以来商业繁荣,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不同地域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商业氛围。而开放包容的环境里,也滋养出更适宜市场主体成长的营商环境。
十三行独特的地理与制度条件,使其成为咖啡传入的起点,而荔湾开放包容的商业传统,则推动咖啡从舶来品演变为全民饮品。这一过程不仅是物质贸易的历史,更是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通讯员 荔宣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