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听·见|当嘘声盖过掌声,国乒丢掉的远不止一个冠军

发布时间:2025-04-22 18:53:35

4月20日的澳门乒乓球世界杯赛场,巴西选手雨果·卡尔德拉诺以黑马之姿连胜中国名将王楚钦、林诗栋,最终夺冠。这个看似意外的结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乒乓球当下所面临的挑战。 

雨果的夺冠不能简单归因于运气或偶然。男单半决赛中,他与世界排名第二的王楚钦激战七局,在首局小胜、连失三局的不利战况下发起冲击,连胜三局完成逆转;决赛对阵世界第一的林诗栋,他在丢失一局后连扳四局取胜。至此,这位26岁的巴西小将,首位闯入乒乓球世界杯决赛并夺冠的美洲选手,打破了中国选手马龙和樊振东近八年来对乒乓球三大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世界杯、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单打桂冠的垄断。这个结果是国际乒坛格局悄然变化的明证。

值得思考的是,近年来国内对中国乒乓球最热闹的讨论往往不是对技术战术的理性分析,而是饭圈式的引战和互撕。各大社交平台上,“唯粉”们如同战场上的敌我双方,为自家“爱豆”争得面红耳赤,各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甚至不惜编造谣言恶意诋毁运动员和教练员。这些行为背后,是对体育竞技本质的误读——不在乎在乒乓球台上真实发生的每一分拼搏,每一次超越,亦无所谓选手为何得分,又为何在关键分处理上失误,反而热衷于将运动员简化为标签,在虚拟世界中找寻归属感和优越感。

一些令人忧心的现象频频反映出,竞技体育的本真正在被消费主义和站队思维所消解。王楚钦在澳门乒乓球世界杯半决赛失利后,互联网上有不少点赞叫好;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上陈梦击败队友孙颖莎夺冠,现场部分观众发出刺耳嘘声。无论是以幸灾乐祸的心态围观失败者,还是以敌视眼光看待竞争者,本该相互成就的队友关系被曲解为零和博弈,集体荣誉感被异化为狭隘的个人崇拜。中国乒乓球现在背负的不仅是人们对胜利的期待,更有一种不健康的文化负担,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不是技术层面的落后,而是健康、理性的发展环境的缺失。

很多年来,我们习惯了中国乒乓球选手的压倒性优势,但回溯历史,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长期统治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竞技体育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在雨果夺冠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际乒坛,一个各国选手水平日趋接近的新时代。对中国乒乓球而言,要如何保持竞技水平,又要如何重塑健康的体育文化,这些挑战都已到来。

(吴雨阳)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