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重组整合,完善内控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提高民营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改革立潮头 实干挑大梁·企业调研行”全媒体报道,深入山东企业一线,解码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以期为后续改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今天的改革就是明天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观察
今年一开年,山东省属国企接连抛出重磅消息:山东国惠与山东发展、山东国投与山东人才、鲁粮集团和山东种业相继实施战略性重组。“改”与“变”背后,是山东攒下的沉甸甸的家底:2024年,山东省市县三级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9.7万亿;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5.28万亿,不包括直辖市,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第一位。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一方面,山东国有企业规模实力大幅提升、经营质效持续优化,涌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另一方面,山东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普遍偏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蝶变的需求尤为迫切。2025年山东“新春第一会”聚焦10项重点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位列其中。
今天的改革就是明天的核心竞争力。从资产总额第一出发,还有更多“第一”的高峰有待攀爬。500强企业能否更多?企业利润总额能否再进一个位次?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如何从跟跑到领跑?全员劳动生产率如何提高?……当前,山东国资国企正在聚焦功能使命性改革、体制机制类改革进行重点突破,打破思维定势、破除路径依赖,努力做到技术高人一档、产品强人一等、服务胜人一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属企业累计完成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201次;省属企业对非主业业务制定分类管理方案,目前已清理退出54户、转型升级12户
4月8日,山东国惠与山东发展集团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双方正式签署《吸收合并协议》,合并完成后更名为“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又一“超级巨轮”诞生。
站在后天看明天,这样的改革才有前瞻性。“重组后的山东发展集团肩负着发展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在山东发展集团董事长高长生看来,企业已经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在青岛,国资国企改革再出新动作——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与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有望培育出国内少有的横跨酒类和饮料的综合性龙头企业,产品矩阵覆盖啤酒、葡萄酒、饮用水、汽水、健康饮品等。
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山东国资国企统筹推进稳增长、抓创新、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严监管、强党建等重点任务,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部分企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真刀真枪解决“虚胖”问题,引导国有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被视为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的两大关键举措。“今天企业经营者面临的能力挑战,不仅是创造资源,更是整合资源。必须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布局向优势业务集中,放大资源规模化、协同化效应,打造现代化新型国有企业。”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分析。2020年7月,原兖矿集团、原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成立山东能源集团,如今已崛起为能源领域的佼佼者,荣登2024山东企业百强榜首。
在国企队伍“瘦身健体”的同时,新的国企身影也在不断出现。4月1日,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大众报业集团以齐鲁传媒集团为基础,剥离原有的传统业务,将旗下数字文化相关优质资源注入组建而成。由此形成集技术研发、项目孵化、文化展示、文化园区、文化投资、文化交易于一体的产业闭环,加速山东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认为,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是应需而生:“加速构建与经济文化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是山东必须肩负起的一项重大使命与重要责任,因此,迫切需要一家强有力的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整合撬动全省文化资源,让数字化真正成为提升文化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从去年起,山东省属国企的整合重组步伐明显加速。截至2024年底,各省属企业累计完成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201次;省属企业对非主业业务制定分类管理方案,目前已清理退出54户、转型升级12户。记者从省国资委获悉,今年山东将聚焦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攻坚突破,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组整合,加大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力度,完成“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改革试点,减少内部同业化竞争,提高国有资源配置效率。
如何止科技创新之痛?在制度创新中找解题思路!围绕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山东在10户企业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面对新技术、新产业的集中涌现和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谁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变量。
从我省国有企业情况看,近年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推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但横向对比央企及部分先进省份,在研发投入强度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
如何止科技创新之痛?在制度创新中找解题思路!围绕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山东在10户企业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甲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医药、农药、染料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试点企业之一华鲁集团的“甲酸生产装置研发及大型化专有技术”转化顺利,工艺包编制已经完成,工程化设计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二季度将进入工程化实施阶段。
项目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得益于赋权这个“小变化”。“公司将该技术的长期使用权赋予该技术研发团队,转化路径为对外许可使用,赋权比例为28.04%。试点实施后,打破了原有层级制管理模式,逐步向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制管理模式转变,自主决策事项显著增加,跨部门协作响应时长大幅缩短,形成了‘权责对等、快速响应’的新型科研生态。”山东华鲁恒升德化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负责人张华新告诉记者。
研发投入的撬动能力有多大?烟台市管(市直)企业给出了回答:2024年研发投入费用57.8亿元,同比增长11.89%,金额、强度均居全省首位;以占全省16市市级监管企业10.9%的资产总额,实现了60.5%的净利润。
“当前,省属企业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想解决结构性、周期性、市场性困难与挑战,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可以说,科技创新既是省属企业发展所需,更是生存所需。”省国资委主任满慎刚说。
瞄准科技创新,山东国资国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山东修订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考核细则,科技创新在改革绩效中的权重由12.5%提高到30%。
创新平台“扩面提质”。2024年省属企业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个,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7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21个,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应设尽设。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协议开放薪酬、上不封顶。6户企业开展了首席科学家制度试点,10户企业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2024年,省属企业全年研发投入529亿元,同比增长8.7%,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1%。当前,省国资委正在制定《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从研发投入增长、人才供给、产需对接、资源配置等方面研究支持政策,为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深度政策支撑。
放眼山东省属企业,员工市场化公开招聘率、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覆盖率等常态化保持100%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和效率。
健全市场化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三项制度改革等取得突破,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力破除。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乘势而上,目的在于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要看国有企业能否真正打破“看身份、看级别、看资历”的老做法,在市场检验下“看岗位、看业绩、看贡献”。
最近,山东产权集团又进行了一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活动,竞聘者现场演讲答辩,考评组现场打分,完成5个岗位的人员调整。这些岗位分布在要素交易、招投标等领域,是直接面向市场、用业绩说话的前沿阵地。
“三项制度改革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敢不敢动真碰硬、能不能公道无私。我们制定了《推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管理办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工程工作方案》等17项制度,推进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全覆盖。近年来,集团中层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比例达到11%。”山东产权集团董事长张莉介绍。
11%,刨松了员工的思想土壤,企业内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浓厚氛围。今年一季度,山东产权集团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改革不仅仅是优化一道流程或者调整一个组织,其本质是改变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山钢集团总部人员全体起立、择优上岗;中泰证券严格考核硬约束,依据考核结果对员工采取降级、降薪、解除劳动合同等措施……放眼山东省属企业,员工市场化公开招聘率、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覆盖率等常态化保持100%。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省国资国企系统顶住压力、提质增效:省属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9万元/人,高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平均水平10.6万元/人;营业现金比率达7.25%,高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烟台、青岛、济南、济宁市属企业利润总额均在40亿元以上,东营、威海、聊城利润总额同比实现翻番。
用人看本事,经营看效益。山东围绕“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将省属企业今年的总体经营目标确定为“两增一降四提升”(即主业收入、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稳步提升),引导企业在适度做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经营质效。
当前,省国资委正在组织各企业对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进行自评,对照评估内容,逐项查漏补缺,全面提升各治理主体作用发挥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满慎刚介绍,今年山东将着力健全财务、采购等重点领域制度体系,实施“增强制度意识 强化制度执行”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探索建立“全员、全级次、全口径”薪酬管理体系,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各级企业负责人薪酬,引导企业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实现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陈晓婉)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