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革新中国·十城调研行之专家访谈丨陈雯:先利益共享,再触及难点

发布时间:2025-04-22 19:31:50

打开地图,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有长三角。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如何续写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故事”?近日,大众新闻专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陈雯,解析一体化发展经验做法,共谋区域协同一盘棋良策。

大众新闻: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该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25年。五年多的协同之路走过来,在您看来,变化大不大?

陈雯: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一体化和高质量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两大关键词。过去的20多年里,我多次参与长三角重要规划的编制工作。几轮规划下来,随着协同发展深入,很多问题一步一步得到解决。

数据印证变化,长三角经济活力持续释放:2024年,沪苏浙皖GDP总量突破33万亿元;6年新增了一个“10万亿”级别的经济体,GDP接近全国体量四分之一;“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1/3。

大众新闻:如您所言,长三角的发展既“一体化”,也“高质量”,变化动力何在?

陈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创新机制很重要。城与城的合作,人与人的交往,其实颇为类似。想要建立区域合作关系,可以先做利益共享的事,先建立信任感,再去触及难点。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集中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基础产业的合理布局。如第一轮规划,主要解决了港口、机场、重大炼化产业、大型钢铁产业等的布局问题,这是推进市场分工合作的基础。

我们发现,一体化的第一步需更多发挥政府规划的预期和调控等引导作用,第二步需更多依靠市场来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比较难的一步,即推进市场性分工合作。信任感一旦建立,合作就可以裂变式增长。比如,今天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大众新闻: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还有哪些重要内容的探索?

陈雯:民生共享、生态共治、创新共赢等探索成效都较为显著。

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比如,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2024年10月底已累计服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资金超70亿元。

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方面,如“青吴嘉”(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市、嘉兴嘉善县)三地在全国首创跨区域协同治水“联合河长制”,打破治河“边界”,有效解决跨界河湖存在的各类治理难题。

在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通过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在第九,首次跻身“十强”。如何进一步整合核心城市的创新力量,是接下来要继续推动的一项工作,将对整个长三角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众新闻:一体化能让各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事权、财权利益分配,需求错位、话语权不匹配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您认为区域协同或者都市圈发展中,如何解决财税分配问题?

陈雯:我们确定了“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这一跨区域合作机制,写进规划纲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2021年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并在水乡客厅开发建设、跨区域协同招商、跨区域企业迁移等方面明确了财税分享路径。

如今在一体化示范区做得更多的是共同账的市场化探索。或设立跨行政区的投资基金,或多地共同出资成立公司建园区后分账……对于财税分配等问题,可以用市场手段、用企业投资等方式去破题。

大众新闻:长三角一体化未来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更好推进一体化?

陈雯: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进入利益深水区,改革之路更为艰难、漫长。缩小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差距、提升发展质态的难度还很大;地区间产业专业化协同分工特色不明晰;不打破行政区划的毗邻区域合作实施机制仍需深入探索……挑战有,机遇更有,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梳理政策的有效性和实际成效。哪些确实是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哪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优化完善?及时总结、及时梳理、及时调整,对制度给予补充创新。

大众新闻: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请您谈一谈推进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必要性。

陈雯: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仅仅靠一个城市的能力,是非常有限。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综合区域联合起来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初衷。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看,尊重和顺应空间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集聚规律,可以带来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竞争效应等积极的经济效应,提升区域内整体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基于共同富裕的出发点,遵循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发展分享经济,释放分享效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逻辑,就是以区域战略叠加,释放发展活力的生动实践。

大众新闻:一体化能促进竞争力提升和整体高质量发展,同时一体化也是激烈竞争的过程。区域协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雯:需要明确的是,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不能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需要从问题导向、成本导向、目标导向多个层级考虑,但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问题导向,比如说生态环境的问题。其次是交通问题,也就是早期提到的断头路问题等。

大众新闻:在推进区域协同过程中,为何要重视生态建设?

陈雯:以前发展工业更加看重土地、机器以及人力等要素。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当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区域的宜居性也就变得非常重要。未来影响全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人类活动,一个是气候变化。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些问题相当关键。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雅洁 郭由 实习生 邱海岩 新华日报记者 许愿)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