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回暖,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鸟类繁殖和育雏的关键期。“今年朱鹮产的卵更大一些,产卵时间较往年提前了20多天,更有利于幼鸟的存活。”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保护区内已有8对朱鹮完成配对并陆续筑巢,一场“生育热潮”正在湿地深处悄然上演。
生态好不好,鸟类用翅膀“投票”。去年,山东PM2.5平均浓度等关键指标再次刷新纪录,折射出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深层次变革。近日,记者跟随“行走黄河”行进式主题采访团深入山东多地,见证生态修复“魔法”,感受循环农业活力,触摸绿色制造“脉搏”……一个个鲜活案例如同挥洒在齐鲁大地上的绿色笔墨,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筑基,蹚出点绿成金新路子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曾在海岸带上疯长的互花米草已不见踪影,滩涂上生长出红色的盐地碱蓬,众多水鸟前来栖息觅食。
互花米草,曾经的“海岸卫士”,如今的“生态杀手”。1979年,我国引入互花米草,用于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然而,极强的繁殖能力使互花米草快速蔓延,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生”,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必须清除的外来入侵物种。
2020年,一场全域战草“持久战”在黄河三角洲打响。“保护区总投资约5亿元,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往日的‘绿色沙漠’焕发生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说,如今,互花米草的扩张态势已得到全面遏制,治理区植被清除比例达99%以上。
“我们修复的是植被,营造的是生境。”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副站长周英锋说,清除互花米草的同时,当地恢复盐地碱蓬3.1万亩,修复海草床1500亩,放流贝类、蟹类幼苗5500万粒,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恢复了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河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明显提升。目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逐年提升,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4种。
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4月的春风轻拂过黄河岸边,艾山村400余亩艾草迎风茁壮成长。这个位于聊城东阿县的小山村,多年前家家户户依靠开山采石和摆渡为生,如今他们就地取材,借着小小艾草圆了致富梦。
“我们村子紧靠艾山,山上长满了野生艾草。以前不懂,都把艾草当杂草处理,后来知道这艾草可是个宝贝,大家逐渐放弃了开山,一门心思做大村里的艾草产业。”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新村党委第一书记王同旭说,艾山村以“九顶莲花艾”美丽传说为依托,种植了400余亩艾草,建成艾灸体验馆、艾上民宿、艾园、艾草电商运营中心、艾草仓储加工车间,生产艾条、艾柱、艾绒贴等产品,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
变废为宝,打开循环经济新解法
位于聊城市茌平区的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内的草莓住上了“三层楼”,获得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供应,吃起来更加酸甜可口。
这些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信发集团的工业废料,实现了资源再利用。“我们企业将热电厂运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通过管道输送到大棚,提升了棚内草莓的光合作用效果,草莓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信发农业公司副总经理潘兴旺指着身后的一条塑料管道说。
目前,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草莓、樱桃、鲈鱼养殖三大重点产业,“循环”理念在各产业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工业余热通过管道输送到日光温室、玻璃温室及淡水鲈鱼棚;鲈鱼养殖产生的代谢物,经过加工用作樱桃的养料;鲈鱼的鱼鳞、肝脏经过发酵做成有机鱼蛋白,是草莓的绿色营养肥;樱桃修剪的树枝、草莓剩余的基质,都可以用来制作肥料,不同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互动。
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制造,循环经济正在重构产业生态的底层逻辑。在当前的资源循环利用市场中,锂电池的回收利用格外受关注。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年扩张,作为动力源的锂电池将迎来“退役潮”,届时这些废旧电池应如何妥善处理?
在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退役动力电池经历着“带电拆解—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三重蜕变。
“传统回收方式大多依赖人工拆解和火法热解工艺,这种方式不仅耗能高、存在安全隐患,处理不当还会导致有害物质泄漏。”北辰循环副总经理温保峰说,公司自主研发了带电破碎技术,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和物理拆解工艺,可安全处理整包退役电池,作业过程不产生、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实现电解液99%以上回收利用。
眼下,山东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正是其中的重要课题。“这不是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业,而是绿色发展必须推进的事业。”温保峰说,他们正在与政府配合,共同推进回收体系建设。
节能降碳,激发产业能源新动力
压铸一件大型铝合金汽车配件需要多长时间?在传统制造中,这个过程需要120分钟以上,而在位于滨州惠民县的山东宏灿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仅140秒便可完成下线,节省时间近98%。
公司生产经理颜帅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能刷新生产速度,秘诀在于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每生产1吨产品,可降低能耗10%以上。此外,新技术使大型零部件焊点数量从700多个降至50个以内,可有效减少铸件变形,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的铝合金零部件生产中,铝锭回炉熔化是重要一环,然而该环节耗能突出,节能降耗成为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作为魏桥创业集团汽车轻量化总公司旗下的生产基地之一,我们依托集团自有的铝水资源,省去铝锭回炉熔化的高能耗环节,实现上游铝水直供,大幅降低了铝材生产能耗。”颜帅说,企业已为北汽新能源等汽车主机厂批量供货,成功下线超2万件产品,有效推动惠民县高端铝产业向汽车轻量化方向延伸。
铝产业节能降耗的探索,是山东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缩影。而在能源领域,山东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的挑战。去年,山东能源结构告别“一煤独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越煤电。越来越多的绿电供应大大减少了碳排放,却也暴露了出力不稳等弊端。为此,储能设施建设成为保障绿电稳定供应的关键之举。
在中储国能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MW/18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现场,一个个银色的巨型球罐有序排列,管网径直通向地下千米深处的盐穴。
“利用盐穴储能,就如同打造了一个超级充电宝。”中储国能(山东)电力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殷朋介绍,在用电低谷时段,利用价格低廉的电能将空气压缩,储存到千米深的盐穴中;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压缩空气推动发电机发电,以此来“削峰填谷”,实现电能的灵活调配。
据了解,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6亿千瓦时,能够满足20余万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转换效率高达72.1%,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9万吨。当前,肥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盐穴资源,在建在运盐穴储能项目4个,总装机规模达到1260MW,占全省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全部建成后,盐穴储能规模可达3480MW,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文婷)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