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市”不可挡的消费“新赛道”④丨迈向“生活型空间”的城市“菜篮子”

发布时间:2025-05-06 15:47:27

在城市的万千景象中,菜市场无疑是最具烟火气息的存在。它不仅承载着千家万户“菜篮子”的日常需求,更是政府落实民生实事的关键领域,是连接城市与市民生活的重要纽带。

重庆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明确,要提档升级城区菜市场,出台重庆市城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开展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打造20个“标准化菜市场”。

打造“标准化菜市场”,既是对传统菜市场“脏乱差”的系统性革新,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体现,推动着菜市场从单纯满足生存需求的“生存型空间”,逐步迈向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型空间”转变。

硬件迭代

智慧菜市场带来新体验

“看看,需要啥子?”

“来两捆青菜。”

晨曦未至,学田湾大阳沟市场内却早已是一片热气腾腾、喧闹非凡的景象。摊主们热情洋溢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市民们穿梭在各个摊位前,与摊主们你来我往地讨价还价,言语间满是生活的气息。 

作为重庆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菜场,学田湾大阳沟市场有着辉煌的过往。其鼎盛时期,不仅养活了数百个卖菜人的家庭,还为100多位“棒棒”提供了生计,更为数不清的市民家庭和餐馆供应着新鲜优质的食材,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走进如今的市场,明亮的灯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功能分区清晰合理。记者注意到,在学田湾大阳沟市场数据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当天的商品销售排行、农残监测、交易量等。截至当天8时,其客流量已超2600人。 

在LG层和一楼主要是肉类、水产,活蹦乱跳的鱼虾在水箱中欢快游动,新鲜红润的猪肉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二楼多是粮油蔬菜,鲜里透红的西红柿、绿油油的小青菜、紫色的洋葱、火焰般的红尖椒层层叠叠;三层则是汇聚了干副食和调味品,满足着市民多样化的烹饪需求。

“这里菜新鲜、品种多,价格也很公道。”退休老人李先生是附近的居民,也是市场的常客,他和老伴每周都会来逛两次。对他们而言,这里不仅离家近,更承载着他们多年来的生活记忆,每一次逛市场,都是一次对往昔岁月的温情回顾。 

学田湾大阳沟市场是重庆目前唯一一家获得“中华老字号”认定的交易市场,历经80余年的风雨变迁与传承发展。它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硬件设施也从简陋逐渐走向规范。尤其是经过标准化、智慧化改造升级后,如今市场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近年来,学田湾大阳沟市场还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网络交易。还有消费维权、质量追溯、货物仓储、商品配送等配套服务,深受消费者与经营者好评。数据显示,该菜市场去年交易量突破15万吨,交易额超30亿元。

不仅如此,原本的螺旋结构筒子楼摇身一变,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迷宫式”网红景点。2021年3月,中国版《忠犬八公》在重庆开机,不仅有众多熟悉的山城美景入镜,剧组还前往学田湾大阳沟市场取景。影片2023年上映后,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如今,菜市场已不仅是周边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游客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业态创新

“跨界融合”汇聚新客流

漫步在民主村综合市场的青石板路上,你会发现传统菜市场的边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民主村综合市场入口处,日料店、烤面包店、米线馆等新业态率先映入眼帘,充满了时尚与活力。顺着入口往里走,卤味摊、蔬菜摊、鸡鸭鱼肉摊等传统菜摊依次排开,热闹非凡,来往的居民络绎不绝。

民主村综合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粮食经营放开,一位商户在此创办了骏腾农贸市场。老市场从最初仅有100平方米、20个摊位,逐步发展到1840平方米、112个摊位,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成为了民主村社区最热闹的“打卡地”和最重要的“菜篮子”。

2021年,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启动,骏腾农贸市场投入300万元进行自主升级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民主村综合市场。群孃早餐、攀枝花清蒸牛肉、网红烤肉等新兴业态纷纷涌现,既保留了老市场的怀旧风情,又展现出老街坊的全新风尚。 

在渝中区枇杷山正街,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背篓菜市场”则演绎着另一种可能。在改造之前,乘坐“背篓专线”进城卖菜的菜农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只能在街头巷尾“打游击”。这种经营方式不仅影响城市交通和市容市貌,也给菜农们的生意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协调一处防空洞,免费提供给菜农们作为卖菜场地。与传统菜市场相比,防空洞菜市冬暖夏凉,为菜农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舒适稳定的经营环境,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一处“新地标”。

防空洞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极具重庆特色。在防空洞里打造菜市场,周边还有火锅、茶馆等业态,形成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农商文旅”融合的生活场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近年来,重庆诸多传统菜市场都在积极尝试业态创新,如观音桥银鑫楼菜市场引入了烤肉店和脱口秀表演,为市场增添了娱乐氛围;石灰市菜市场则增设了鲜花烘焙店和时尚餐饮店,让菜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和时尚……

当“柴米油盐”与“时尚潮流”相遇,重庆的这些“菜篮子”正以全新的方式探索着未来的发展之路。 

未来答卷

在烟火气中书写治理智慧

硬件升级只是菜市场转型升级的基础,如何从满足市民“买得到”的基本需求,提升到“买得好”的更高层次,同时平衡好“烟火气”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下菜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

梳理重庆“菜篮子”先前探索,这些经验或可借鉴!

在两江新区金安社区,社区与居民之间正上演着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两江新区金安社区充分盘活闲置空间,将舞蹈室、书画班等文化活动场所设在菜市场楼上。居民们买完菜后,可以直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形成了“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共生的全新生活模式。

“从前买菜回家就关门,现在每天‘打卡’社区学院,书法班、合唱队、朗诵班我都参加了,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充满了阳光。”社区王奶奶开心地分享道。

面对社区团购以低价抢占市场的竞争,传统菜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即时新鲜”和“人情互动”的独特优势。例如,学田湾大阳沟市场的摊主会时不时为顾客提供烹饪建议,有时还会赠送小葱等调味品,这种充满温情的“情感附加值”是电商平台无法替代的。 

在菜市场的治理模式上,也正从“政府主导”逐渐向“多元共治”转变。如邢家桥社区举办“百家宴”,商户与居民共庆,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重庆市农产品集团打造“统采统配统检”的供应链体系,有效降低了商户成本,确保了菜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未来,菜市场还可成为社区生活的“微枢纽”,探索“早市买菜、午市社交、晚市体验”的分时运营模式,让年轻人也能找到“赶集”的仪式感,同时为老年人留住“讨价还价”的亲切感。

菜市场的转型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跃迁,当电子屏与菜筐并肩而立,当防空洞与火锅馆互为风景,当社区活动与买菜行程自然衔接,菜市场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场所,而是集生活服务、文化体验、情感联结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当下,重庆“菜篮子”工程正通过标准化、智慧化、生态化、多元化的转型,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同时,塑造出了现代城市的全新名片,书写着关于烟火、智慧、城市与人的温暖动人故事,为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梁浩楠/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来源: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