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遗余力剥开假非遗的“画皮”
近日,央视报道揭露了一款名为“苗古金贴”产品的“假面”:所谓“金贴”实为贴牌代工;其标榜的“非遗”是花钱购买的假资质;为假非遗站台的“传承人”,竟是AI生成的虚拟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全身造假”、成本低至2.5元/盒的产品,在虚假非遗和假传承人的包装下,竟摇身变成“千年秘方”,在各大电商平台热销,受骗消费者数以百万计。
笔者分析认为,该产品之所以热销,首先是抓住了公众对非遗的信任心理,借势非遗提升热度。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公众往往对其抱有天然信任感。然而,一些投机者通过捏造非遗项目、假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开敛财,这种行为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消费者对非遗产品产生信任危机,又贬损了非遗的严肃性,破坏了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令人不齿。
其次,有企业当幕后推手,甚至可能已形成产业链。此次事件曝光后,一家名为“北京炎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企业浮出水面——只要支付费用,并提供姓名、照片及期望获得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信息,半个月后就能成为某项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通常每五年评选一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比,这种“速成”方式显得尤为荒诞。记者调查发现,该企业网站主页虽显示“系统维护中”,但其他页面仍可正常访问,页面上展示着大量真实性存疑的“非遗大使”。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骗局能够得逞,除造假企业推波助澜外,电商平台的管理缺位同样难辞其咎。
莫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打击假非遗必须动真格,不能止步于个案曝光。具体而言:一要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建立完善认证公示制度,拓宽公众核查渠道,提升项目透明度;二要强化广告市场监管,依法严惩虚假宣传行为,对“北京炎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造假机构坚决查处、从严处罚,杜绝鱼目混珠现象;三要督促电商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对涉嫌假非遗产品实施“发现即下架”措施,对违规商家采取封禁等惩戒手段。
◎皮婉婷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