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三夏” 夺丰收
气象服务
天气动态智慧监测
今年“三夏”时节,河南面临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这对夏收、夏种以及防汛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
“今年春季以来,我省小麦主产区光照充足,但水分条件不尽如人意。截至5月21日,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已连续超过70天没有有效降水。这些地区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异常偏高的气温、持续偏少的降水以及频繁的大风天气。”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怀亮指出。
数据显示,自3月中旬起,全省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3月中旬至5月21日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60%,为同期第二低值。5月22日的降水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但中西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此外,5月中旬以来,全省255站次出现轻度以上干热风,影响了小麦灌浆和千粒重。
陈怀亮指出,小麦成熟期间我省降水量可能高于常年,南阳、信阳、驻马店可能连续3天有雨。同时,汛期全省将呈现“北部降水多,南部降水少”的分布特征,降水分布不均。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以及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导致流域性洪涝气象风险升高。
我省气象部门提醒,部分地区的麦收可能与降雨时间重叠。豫南麦收预计5月31日前完成,5月31日至6月2日降雨影响小。其他地区6月1日至2日有雨,可能影响麦收和晾晒。建议黄河以南地区抓紧收割,黄河以北地区则在6月3日后的晴好天气中加快收割。需警惕西部土壤缺墒、干旱影响夏播,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河南可能进入多雨期,注意旱涝急转风险。
为保障“三夏”生产和防汛抗洪工作,全省气象部门将执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主动提供“三夏”气象服务,包括发布灾害性天气信息和为农机作业提供气象支持。针对局部干旱和强对流天气,将执行人工增雨和防雹措施。加强防汛抗洪气象服务,确保值班制度,密切关注旱涝转换风险,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核心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应急响应体系。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特别是与应急、水利等部门的协调,联合发布风险预警和应对建议。(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
交通保障
1094条“专用通道”畅通运输
夏粮收成关系到全年粮食安全,交通是保障农机高效调度、粮食顺利运输的关键环节。
5月25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547个收费站开通“专用通道”1094条,已累计保障跨区农机运输车辆通行6万台次,减免通行费1400万元,整体运行平稳,农机运输通行顺畅。
通过对往年通行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省交通运输厅预计今年我省高速公路“三夏”跨区农机运输车辆通行量将达14万台次。针对农机运输车辆集中性、季节性、结伴性的通行特点,我省如何保障大规模农机车队通行,避免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
这两天,太康县的小麦进入收割期,大量外地农机陆续抵达这里。在大广高速大新收费站,农机运输车从“跨区作业运输车辆专用通道”有序下站。
“我们简化了验货流程,在收费亭内检验完作业证,就会对农机免费快速放行,后期我们会截取录像图片上传系统。”大广高速大新收费站工作人员称,这样可以实现农机运输车“秒”过收费站。
早在4月下旬,省交通运输厅就召开了跨区机收运输服务保障工作培训会,全省56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170余人参加会议。会后各单位对1.6万名一线收费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确保持证车辆“免费快速放行”、无证车辆“容缺快速办理”政策传达到每个一线工作人员。
“三夏”期间高温、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可能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我省交通部门联合高速交警等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涉及农机运输车辆的轻微事故实行“快处快赔”,对发生故障的农机运输车辆提供免费拖曳服务,必要时采取“带车通行、跟车保通、接力护航”的方式,全力保障农机运输车辆快速通行。
此外,为做好“三夏”服务保障工作,我省还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划定了专用停车区,提供“三免费(洗衣、洗澡、加水充气)、三优先(加油、休息、维修)、一优惠(就餐8折)”服务;在服务区、“司机之家”、行业党建线下阵地设立872个接待服务站,提供免费茶水、临时休息等服务,不断擦亮“情满豫途”行业党建品牌。(河南日报记者 郭北晨)
农机部署
20万台以上联合收割机精准调度
随着“三夏”大忙拉开帷幕,我省各级农业部门聚焦机收、夏种、禁烧三大主线任务,为“三夏”生产架起“保障网”。
组织机收作业,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三夏”期间是农机作业的高峰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三夏”农机化生产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5年机收减损有关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三夏”农机化生产工作。
在用机械摸底显示,全省可用稻麦联合收割机18万台,加之省外常年来豫跨区作业的2万余台收割机,“三夏”期间全省联合收割机投入量预计在20万台以上;其中,接入“河南农机云”平台的联合收割机有6.8万余台,依托信息化调度系统可实现作业需求与机械分布的精准匹配,为夏粮机收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种足管好秋粮,奠定全年丰收基础。
我省今年继续实行党政同责考核,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地轮作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将夏播任务落实到县、到乡、到主体,确保全省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大豆稳定在570万亩以上。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我省将组织各级农业专家团队下沉一线,指导农民及时开展查苗补种、浇水施肥、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工作,确保苗齐苗匀苗壮,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用促禁”,守护碧水蓝天。
秸秆禁烧是“三夏”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将发挥秸秆禁烧牵头作用,全力做好夏季秸秆禁烧的组织、协调、督导、推进工作,加强与生态环境、公安、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工作合力。”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表示。
同时,以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和高效离田利用,不断优化秸秆产业化布局。以县为单位推动标准化收储中心建设,打造县域全覆盖收储运营网络。培育壮大秸秆加工龙头企业,夯实“以用促禁”产业基础,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双赢效果。
截至5月25日,全省已收获小麦2312.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7.2%。从机械化收割的精准调度到秋粮种植的技术护航,再到秸秆禁烧的系统治理,全链条的保障机制为“三夏”生产筑牢“安全网”,撑起“丰收伞”。(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收购收储
560亿斤仓容准备到位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目前河南小麦陆续开镰,我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夏粮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据悉,今年国家延续在小麦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国标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至1.19元/斤,持续释放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利益的积极信号。
目前,南阳、信阳等地小麦已开镰,部分城市新麦零星上市。截至5月24日,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6.1万吨。自5月25日起,我省启动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实施信息日报制度,出现异常情况将及时发出预警。
为保障收购工作顺利进行,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已做好充分准备。全省准备空仓容560亿斤左右,收购设备器材2.6万台,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障基金10亿元,农发行准备收购贷款资金500亿元。同时,各地提前做好防汛备汛,成立防汛抢险队伍1562支,全力保障粮库安全度汛。
3月下旬以来,我省粮食系统就与各类经营主体沟通座谈,了解小麦生产、市场价格等情况,并多次召开夏粮收购形势分析会,牵头制定应对措施,确保粮食收购平稳运行,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切实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弓表示,下一步,将统筹做好市场化和政策性收购,大力引导粮食储备、加工、贸易等企业开展市场化收购,科学把握各级储备粮轮换收储时机、节奏和力度,发挥引领收购市场的积极作用。密切监测新麦市场价格,协同中储粮合理增设网点,优化收购流程,确保一旦符合启动条件,及时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同时,持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积极宣传粮食政策,及时发布收购信息,引导市场预期。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粮食交易大会、洽谈会,推介我省小麦,实现优质优价。强化执法监管,规范经营主体收购行为,查处不及时支付售粮款、不按规定检验等违法行为,保护农民权益。(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