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观生态版图,河南地处中原之中,坐拥太行、伏牛、大别三大山脉,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看战略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此首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此源起,新时代的河南肩负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使命。
“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对生态环境保护深刻寄语。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河南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答卷。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月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绿意葱茏,游人如织。偌大的广场一侧,106米高的炎黄二帝巨塑依邙山而立,威严肃穆。塑像凝望之处北去千米,浩荡黄河尽收眼底。浅滩湿地上,几只白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2019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这里,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听取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眺望黄河郑州段,但见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
次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并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孕育千年中华文明的滔滔黄河,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伟大征程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筑牢安澜河的一页——
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口1500多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只因河南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
因此,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
河南黄河干流有三门峡、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支流配套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以干支流水库、千里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上排下拦、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
2021年9月,黄河中下游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黄河干支流多水库联合调度削峰,洪水终于平安过境,顺利入海。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有关负责人说,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实现了连续25年不断流,“地上悬河”治理改写历史。
这是拱卫生态河的一页——
郑州黄河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断流时的黄河河口,河床龟裂,满目苍凉;一张是生态恢复后的黄河河口,草长莺飞,水天一色。古今黄河的沧海桑田,跃然纸上。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就是保护经济发展、文明传承。
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国第二大黄金产区小秦岭打响矿山治理保卫战,金山变青山,青山成“金山”;河南“塞罕坝”民权林场,6.9万亩林地在黄河故道筑起绿色长城,昔日风沙地,今朝碧浪摇;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荒山蝶变,四季常绿,水土流失有效控制……
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滔滔黄河两岸,“绿链”成浪。
不断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河南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洛阳成功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24年,我省黄河流域城市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12天。
生态向好娇客来。“天鹅之城”三门峡,每年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1.5万只;新乡、开封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多只;民权黄河故道,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惬意生活……统计数据显示,河南黄河流域共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4种。
蓝天常在,候鸟翔集,黄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5月23日,丹江口水库千顷澄碧。清澈的水流越过陶岔渠首,激荡起白色的水花。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一渠清水由此北上,横贯千里,润泽北国。
水质决定南水北调的成败。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
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数据为证,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今,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部分水质达到Ⅰ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河南境内8个省辖市、全长731公里,像守护生命线一样护清水北上,河南拼尽全力。
一次次“断腕”彰显魄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所在地南阳市,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丹江口水库库区的10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陶岔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大力发展山区绿色生态农业,筑起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
一个个“率先”见证担当——
全国首个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在河南落地,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在全线率先推行河湖长制,分级分段落实属地责任;河南在沿线省份中率先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和企地协作机制……
殷殷嘱托重任在肩,坚定着绿色发展的信心,开创着永续发展的未来。
从没水喝到足不出户喝上“南水”。濮阳市台前县吴坝镇地下水苦咸、高氟现象严重,曾经喝水都要放一块冰糖压压苦咸的味道,如今“窝窝头换馒头了”。
供水线,一条生命线。截至目前,河南濮阳市全域、郑州90%主城区、安阳市滑县及内黄县全域都用上了丹江水,直接受益人口达3500万。
从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10的缺水之城到“腾飞”之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通水10年间,GDP年均增长14%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河南。郑州比亚迪投产不足2年,累计生产整车60万辆。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着眼南水北调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
眼下,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观音寺调蓄水库前期工作快马加鞭,即将开建;鱼泉、沙陀湖调蓄工程已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并持续推进……争取今年受益人口达到3700万。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5月24日,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里,巨幅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坡。
2019年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调研,寄语当地“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2020年,光山县年产3万吨茶籽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2021年,茶籽系列化妆品上市;2023年,山茶甘油二酯油亮相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2024年,全县油茶挂果面积18.7万亩;2025年,全县油茶综合产值预计达10亿元。
从荒山到青山,从青山到金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实践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从探索中实践。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河南已建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探索出“两山转化”的三大河南模式——
栾川“点绿成金”,从靠山吃山的“中国钼都”成功转型为“生态强县”“旅游强县”。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栾川印象”远近闻名。
泌阳“守绿换金”,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和泌阳河治理,开展夏南牛产业循环发展,一座山带富一方民,一条河带活一座城,一头牛拉动一条链。
新县点亮“绿色资本”,立足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农民入股,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
绿色转型之路不只在乡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千钧。
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河南绿色发展的底子并不好:高耗能企业占比高,结构性污染突出,公路交通污染排放严重,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三散”问题治理难度大,再加上三面环山的自然禀赋所导致的静温逆温现象频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极差……
短板即潜力。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要“绿色的GDP”——
做好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减法”。抓源头治理,“十三五”时期,河南淘汰落后煤电机组600万千瓦。2024年,全省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8个,新增零碳工厂11家、超级能效工厂8家、绿色工厂301家、绿色工业园区21个。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做“加法”。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菌和烤烟等行业清洁能源“双替代”,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
要高品质生活环境——
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稳定向好的基本态势,全省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86.1%、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9天、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态质量等级由三类上升为二类。
今年3月起,河南省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全省已创建“无废细胞”3014个,绿色低碳与美好生活“双向奔赴”。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民意所在。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福祉,亦关乎高质量发展未来。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场关乎中原儿女福祉的绿色变革,已经踏上征程。一幅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河南新画卷,正跃然纸上。(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