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文化中国行|当“老号子”遇上“新声浪”

发布时间:2025-06-16 14:08:30

记者手记

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不只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重生”。

“正月推船天色晚,我正要拉船又船上滩!” “船上滩啰!” 长江奔涌,号子铿锵。裹挟着巴渝大地的江风,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正经历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接力。 61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与“00后”女徒弟敖红,一个唱,一个跳,用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共同守护着这声跨越千年的呐喊。 

从船工号子到舞台艺术,从生产工具到文化符号,这段新老传承人的故事,折射出非遗的现实困境与创新曙光。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起来聆听这场号子声里的“代际对话”。

江涛里的生命烙印:从船工到传承人的守望

1981年盛夏,重庆朝天门码头,洪峰预警声穿透江面。17岁的曹光裕还不知道,自己跟随老船工喊出的那声“嘿唑!嘿呀唑!”,会成为贯穿他生命的主旋律。

川江号子,这门诞生于千里川江的古老艺术,承载着木船时代船工们的血汗与灵魂。在那个靠人力驱动船只的年代,船工们以血肉之躯为动力,在激昂的号子声中劈波斩浪。

陈邦贵,这位被称为“川江号子王”的老船工,便是其中的传奇人物。

一次机缘巧合,陈邦贵受邀前往法国参加阿维尼翁艺术节。铿锵有力的号子声瞬间点燃了当地民众的热情。这次经历不仅让川江号子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也让重庆开始重视这项民间艺术,并着力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1987年,71岁的陈邦贵年事已高,迫切希望将川江号子传承下去。在轮渡公司组织的歌唱比赛中,他一眼看中了曹光裕——这个原本只是船工队伍中伴唱的年轻人。

“嗓音洪亮、身体健壮、还有胆量,是唱号子的好材料。”此后,陈邦贵多次向曹光裕表达想收他为徒。然而,面对老人的热情,曹光裕却犹豫不决:“当时拉船、唱号子不过是谋生的手段,我从未想过要钻研这门技艺。”

他一次次婉拒,直到一天,站在江边的陈邦贵望着远方老泪纵横:“我这眼睛一闭,民间艺术就没了,怎么向后人交代?”这一幕如重锤般敲击着曹光裕的心灵,最终,他鼓起勇气,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也就是从那时起,曹光裕才真正理解川江号子背后的深刻内涵。

“我们拉的是趸船,12个人一起发力,号子一停,船就会失控打横。”曹光裕回忆道。他至今都忘不了渡口的船工们依靠号子协调动作的场景:“老船工唱的悲苦调子,让我突然领悟到这声音中蕴含的生命重量。” 

这份重量,也化作他投身川江号子传承事业的执念。随着木船被轮船取代,船工纷纷下岗,曹光裕成立“老船工艺术团”,带领团队登上央视春晚、中国民歌大会等舞台。“嘿唑!嘿呀唑!”的号子声,从朝天门唱到天安门,从长江头响彻长江尾,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带来新希望。此后十几年,曹光裕精心规划,终于在2022年成立了川江号子研学馆,致力于其传播发展。

曹光裕时常感慨:“如果知道川江号子会成为我一生挚爱,我必定早早拜师。”

青春与岁月的和鸣:当“00后”遇见千年号子

2024年以前,曹光裕始终没等到一个愿意接过号子的年轻人。这项承载着巴渝记忆的千年非遗,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老艺人平均年龄超60岁,微薄的收入更让传承之路布满荆棘。 

然而,“00后”姑娘敖红的出现打破了僵局。2024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放弃专业对口工作,来到川江号子研学馆,成为了曹光裕唯一的女徒弟。

“第一次听到曹老师的号子声,是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课堂上。那声音穿透教室,我瞬间就被这项艺术征服了,后来便主动拜师学艺。”回忆起与师父初次相遇的场景,敖红的语气中仍难掩激动。

当时,曹光裕打量着眼前这个身形瘦小、笑眼弯弯的姑娘,在她身上看到了失传已久的“幺妹”角色雏形。“号子要吼,也要舞。”曹光裕当即下定决心收她为徒,并倾注心血培养。 

他带着敖红在江边模仿拉纤姿势,看到她单薄的肩膀迸发出惊人力量,便大胆尝试将现代舞元素融入传统表演。当敖红身着红绸衣,在研学馆里跳起融合川江号子节奏的舞蹈时,老船工们忍不住惊叹:“这号子活过来了!”

为了不辜负师父期望,敖红不仅将川江号子理论知识烂熟于心,给研学馆的学生上课;为了弥补声乐短板,天气暖和时,她还会主动游泳锻炼肺活量,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师父一样,在舞台上喊出响亮的号子。 

在擅长的舞蹈领域,敖红更是勤学不辍,坚持每日练习,不断挑战翻滚等高难度动作,让纤夫拉纤的“弓步”与现代舞的“旋转”完美交融,为千年号子注入全新的艺术表达。

这份努力终于在2025年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老船工的原声号子与现代舞美相互辉映,敖红身着红衣,以极具力量感的舞姿,重现人与浪的生死博弈,为这场演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演出结束后,敖红特意将演员证挂在了研学馆最为醒目的墙上,她指着那面墙满脸骄傲地说:“我也是带着‘号子’登上过央视舞台的人了,值了。”

如今,小小年纪的敖红已经挑起研学馆馆长的重担,曹光裕很看好。他深知,川江号子的传承之路正被青春的力量照亮,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守正创新的摆渡人:让川江号子“潮”向未来

当木船航运成为历史,川江号子从生产工具转型为舞台艺术时,有人向曹光裕提出质疑:“现在的川江号子,还是从前原汁原味的川江号子吗?”

曹光裕坦言,川江号子是“非遗”,却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在“守正”与“创新”间拿捏尺度?他给出的答案是:声乐坚守原生态,表演拥抱新形式。

在创新之路上,曹光裕大胆探索。他将号子“交响化”,创作出大型音乐剧《大江传歌》,并荣获文化部群星奖;他联合重庆籍知名说唱歌手跨界合作,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他把川江号子带上两江游轮,唱给八方游客,又带进校园,唱给莘莘学子。

为了让年轻人深刻理解号子声中团结协作、激昂雄壮的精神内核,曹光裕在研学馆的课堂上,将老船工口述的洪峰记忆转化为模拟拉纤体验,他还开发出“川江号子电竞体验系统” ,通过沉浸式场景模拟,让年轻一代“穿越”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如今,川江号子研学馆声名远扬,吸引众多研学队伍慕名而来。

这种坚守与创新的信念,深深感染了敖红。她表示未来她不仅要创新舞蹈形式,增强川江号子的艺术表现力,还计划参与设计“川江号子”文化衫,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传播文化,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传承让传统得以延续,创新让传承更值得期待。”这不仅是曹光裕坚守的信念,也成为了敖红肩负的使命。

暮色中的长江,金波荡漾。这天,师徒二人又来到这里训练,他主唱,她主跳。激昂的号子声与灵动的舞步,在江水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生动醉人。

歌声停歇,曹光裕望着远方,语重心长地对敖红说:“江水流到哪,号子就得跟到哪。老祖宗的吆喝,得让你们年轻人听见。”

敖红看着师父,眼神坚定而深情:“您都守了40多年了,接下来交给我来守。” 这一守,守住的不仅是川江号子的韵律,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