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敦煌?南大足” 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国内首次联展开幕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梁浩楠)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度大展《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开幕,这是来自敦煌与大足两地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的首次联展。
踏入展厅,环形LED屏如时空之门,来自敦煌与大足的石窟遗产“苏醒”,铺陈历史光辉。本次展览200余件展品坐镇,高善穆石塔等2件国宝级文物领衔,还有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件,复制洞窟6座,共织往昔盛景。
其中,展览整窟复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第3窟、第45窟、第17窟和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第9号毗卢庵、大足石刻北山第245号窟。其中,毗卢庵为首次展出。展览通过复制技术的数字孪生和物理克隆,打破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局限性,兼顾文物保护与传播。
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刘兴亮介绍,本次展览的主要特点就是南北对话,选择敦煌和大足点位,进行比较和对比呈现。比如,对敦煌莫高窟第158窟进行了整窟复制,与此对应的大足卧佛则进行了数字化呈现,通过南北两地大佛展示更多直观的视觉冲击。
在科技赋能下,展览构建起多元对话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带领观众感受两大遗产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如“北敦煌?南大足”对话舞台,以“原迹重现+当代诠释”模式,让两大文化遗产实现地理与时代的双重碰撞。
基于大语言模型,AI技术为千年文物注入数字生命力,实现北魏时期敦煌禅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与南宋时期大足释迦牟尼佛像(原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真正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引发观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考。
另外,通过“点亮千手观音”光影互动装置,观众与电子屏合掌时就能够实时生成图像,体验千手观音“修复”工作,感受到千手观音呈现的金光万丈状态,带来新的文化体验。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对石窟艺术感兴趣的观众真正认识到中国石窟艺术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独具魅力,通过南北对话看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刘兴亮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5日。展览期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工坊体验等活动,邀请敦煌学与大足石刻研究专家深入解读两地艺术的文化密码。同时馆内还精心设计了展览主题打卡点,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
本次展览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安市博物馆等9家单位联合策划,整合河西走廊、川渝石窟寺资源,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交流与丝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当天,《与传统同行——张大千书画艺术展》同步开幕。张大千(1899-1983)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画大师之一,享誉海内外。展览聚焦于张大千书画艺术中的传统性,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藏品为基础,分为两期,每期精选展品约30件/套,主要展示张大千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创作的相关作品,代表了其书画艺术早期和中期的典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