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纵横山西 > 山西新闻

10年15人接力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7:08

  “融进去,才能干得好。”7月6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灵丘县采访时,水涧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魏永利说:“老百姓能把银行卡交给你,能把密码告诉你,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而这份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2014年,灵丘县政府办开始定点帮扶东河南镇水涧村,10年间5批工作队15人接续奋斗,水涧村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治理优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徐徐展现。

  产业从无到有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水涧村,入村主干道绿树成荫,柏油路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网红打卡路”引人注目。村中小公园设施齐全,修缮一新的戏台和小广场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统一美化的墙绘讲述着乡村新生活。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环境脏乱、发展迟缓的“后进”村?

  以前,水涧村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玉米、土豆种植和家庭式养殖为主,村民增收渠道单一。如何破局?这道难题摆在了驻村工作队面前。

  聚焦产业发展,实现“从0到1”的突破,再到更多的发展……目标定好,工作队迅速进入状态。蔬菜大棚、光伏电站、特色散养鸡、水涧腌菜、冰激凌水果萝卜等项目相继落地,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涌现出种养大户、养殖大户层。“产业多了,村民富了,腰包鼓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魏永利说,短短几年,水涧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三倍。“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勉强糊口,挣不了什么钱。现在不一样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齐祥说。

  提升治理水平 “精细”档案构建和谐家园

  乡村治理,贵在精细与长效。魏永利深知此理,将“精细”理念融入治理实践,打造了水涧村独具特色的村级档案管理体系。

  魏永利介绍:“我们将全村细化为8个微网格,党员担任网格员,随时掌握民情、上报问题、化解矛盾、收集资料,成为治理的‘神经末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更是细致入微,紧盯重点人群,建立排查台账,半月访脱贫户、月访一般户,确保帮扶精准及时。”

  同时,驻村工作队认真研读政策,建立“四方预警”台账,即农户申请、干部排查、部门筛查、信访舆情,精准识别监测对象。精准绘制“村情民情图”,建立全村户籍人口亲属关系表,让走访入户事半功倍。精准掌握群众享受的“两不愁三保障”及各项补贴政策,分门别类整理归档,政策落实一目了然。

  现在,大到党建、清廉村居资料,小到每户的户籍、土地、残疾证明等,全村常住112户均建立“一户一档”,并配套建立务工、雨露计划、交通补贴等专项台账,以及土地确权证、合同等永久档案,正在成为服务村民生产生活的依据。

  “这套标准化档案,已成为全县学习的样板,仅一个月就有20多个村前来取经,村民查阅复印30余次。”魏永利说。

  为民办事服务 点滴真情传递温暖力量

  “只有真正为村民办了实事,才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想起我们。”魏永利这样说,也带领驻村工作队这样做。

  驻村工作队坚持“融进去”,用“土法子”打开心扉。走街串巷备上香烟,分发给聚堆聊天的乡亲,自然地坐在地上、门台上拉家常,一起干活、烧炕、做饭、喝小米粥。“一件事,常常是坐在炕头上唠一通家常就解决了。”魏永利笑言,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他们迅速融入了村民圈子。

  “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做到群众的心里去。”驻村工作队经常帮乡亲代买药品、代缴医保和养老、帮忙调试手机、陪同代办手续等各种小事。“工作队早已成为村里的一分子,红白喜必到场。村民很信任我们,有的甚至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工作队,代领低保金和养老金。”魏永利如是说。

  2023年以来,工作队帮助一户多残家庭申请创业资金每户6000元,为9名学生落实“雨露计划”助学,为村民申请临时救助,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

  “工作队就跟村里人一样,比我们还清楚村民情况。在村里做好事,帮助乡亲解决困难,现在大伙儿遇到困难就找工作队。”村民王振瑞乐呵呵地说。

  除此,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改善民生。申请“一事一议”资金20万元新建村内健身小公园;争取资金18万元硬化村内巷道500米;申请树苗300余株绿化主干道1000米;为村民申请体育器材12套、音箱锣鼓等文娱设施;翻新文化广场,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此外,在就业帮扶方面,累计举办技能培训1320多人次;积极协助贫困人员进京务工;争取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款35万元,修建渠道防护工程375米。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郭斌 通讯员 杨盘兴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数字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