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渝台视窗 > 重庆资讯

到2025年底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5% 重庆将开展七大重点工作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发布时间:2025-07-08 17:32:27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为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相关工作,细化明确下一步重点工作,7月7日,全市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公布了中共重庆市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印发的《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该行动方案按照生态优先、系统保护、社会共治、绿色发展原则,对总体目标进行了明确,即到2025年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进一步稳固,实现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100%,需救助退捕渔民纳入帮扶体系率100%;禁捕水域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5%,督办案件侦破率100%;水生生物资源进一步保护,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58。

到2027年底,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保持在100%,需救助退捕渔民纳入帮扶体系率100%;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9%,督办案件侦破率保持100%;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63,提升一个档次。

行动方案中,分别划出了七大重点工作,具体来看,持续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方案要求及时更新退捕渔民就业状况等情况,依托退捕渔民实名信息库,分类开展就业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就业。加大对退捕渔民从事农业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运用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持分类施策,及时帮助困难渔民。

持续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继续加强执法协作,统筹开展“平安长江”“渔政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强化“水上巡、陆上查、线上筛”立体化监管,重点打击“电毒炸”“绝户网”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非法捕捞及其利益链条的行为,以及“泥鳅钓”、潜水电鱼、遥控船打窝等新型违法犯罪行为。

公安部门加大涉渔行政案件提前介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实现线索双向移送、结果双向反馈的闭环管理,杜绝“以罚代刑”。

开展跨省联合巡航执法,共享互通涉渔违法信息,构建跨省域执法信息平台互通、执法资源共享、案件高效协作的长效机制。

持续强化执法监管,加强水产品流通环节监管,严格督促市场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入场查验等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阻断非法渔获物流入市场渠道。重点整治以“长江野生鱼”“野生江鲜”等为噱头的虚假宣传行为,加强网络销售“野生鱼”及涉渔违法广告的监测管控。加强对禁用渔具制造销售环节的监管。

拉网清理排查无船舶证书、无船名号、无船籍港的“三无”船舶。坚持疏堵结合,依法分类处置,对首次轻微违规行为以教育劝导为主,对“爆炸钩”“泥鳅钓”“可视锚鱼”等变相捕捞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持续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强化执法装备设施和能力条件建设,根据监管需求配备船艇、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化装备,构建“水陆空”立体防控体系,实现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视频监控覆盖率100%。

配齐配强渔政执法力量和巡护力量。依托河长制,进一步完善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禁捕管理责任纳入基层智治体系。推动区县农业执法部门下沉执法力量,与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共同参与禁捕执法,形成市区(县)镇(街)三级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持续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要求加强珍贵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实施长江鲟等珍贵濒危鱼类拯救行动,推动珍贵濒危物种的保护性开发。开展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分布调查监测,提升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加大长江鲟、胭脂鱼等鱼类的放流规模,每年放流1500万尾以上,珍贵濒危物种比例达到10%。

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在水生生物产卵场等重要生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

持续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推进长江重要经济物种种质创制。加快推进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涵盖特色土著品种保种开发、科技创新等功能的现代渔业科技试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较强保种、育种、繁育能力的国家级和市级原良种场,规模养殖场良种覆盖率65%以上。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设施化循环水、水库放牧式、山地冷流水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持续推进社会共治,利用“渝钓通”应用,持续推动垂钓人员实名登记,提高对垂钓群体管控能力。针对垂钓群体、沿江居民、涉渔餐饮店主等重点人群,精准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水生生物保护,推进社会共治共管,营造良好禁渔氛围。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