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16市文化故事?|鱼山文脉:曹植与一座山的千年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10 21:09:01

他是李白笔下“斗酒十千恣欢谑。”豪放洒脱、汪洋恣肆的陈王;他是谢灵运眼中“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旷世奇才,他是后来影响苏轼性情写作的标杆,成为中国文人对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象征。他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植。

或许,曹植从未想到,时光流转,他已成为影响东阿的千年符号,在山东东阿鱼山镇,这份才华更化作可触摸的历史遗存与可体验的文化旅程,让 “天下才有一石” 的千年赞叹,继续在当代焕发生机。

鱼山是聊城市境内海拔最高点,82.1米,是泰山西来余脉,名副其实的“聊城之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70年前,黄河改道,从鱼山脚下奔腾而过,让曹植的“鱼山一梦”增添了水的灵动。

这座山的得名,始终缠绕着自然与传说的浪漫。或因形似静卧的甲鱼,或因桃花汛期鱼群溯河朝拜鱼姑的传说,更因曹植在此 “喟然有终焉之心”,让 “鱼山” 二字从此与一位才子的生命结局紧密相连。1951 年,考古工作者在鱼山西麓揭开曹植墓的面纱,132 件出土文物(多为陶器,印证着魏晋薄葬之风)与那方记载建墓细节的铭文砖,终于让 “曹植葬于鱼山” 的民间传说有了实证。如今,神道两侧的石兽、清光绪年间的隋碑亭、民国时期的 “思王” 碑,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坐标系,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触摸到时光的温度。

公元 229 年,38 岁的曹植来到东阿,被封为东阿王。此时的他,已从 “少年不识愁滋味” 的临淄侯,沦为政治漩涡中的失意者。兄长曹丕的猜忌、侄子曹叡的冷遇,让这位 “才高八斗” 的才子在沉郁中寻找精神出口——鱼山,成了他最后的心灵栖息地。

在东阿的三年,是曹植文学创作的蜕变期。他常登临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家国的赤诚,熔铸进诗赋之中。《白马篇》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豪言,早已超越个人境遇,成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惊艳,让洛水女神的形象在文学长河里永不褪色。即便是那首被迫作出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诘问,也早已跳出权力斗争的局限,成为对人性本真的永恒叩问。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称曹植为 “绣虎”——“绣” 言其词华隽美,“虎” 喻其才气雄杰。这份才华,让他在东阿百姓心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民间传说,鱼山洗砚池的泉水能 “妙笔生花”,羊茂台的青石曾见证他挥毫泼墨。1985 年,山上 190 余户居民为保护文化遗迹整体搬迁,这份守护,恰是对 “东阿王” 最好的回应。

6月12日,在鱼山曹植墓景区,来自滕州的游客刘运男不停地用手机记录每一处景观,“跨越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与曹植近距离接触,感知曾经的建安风骨,真是不虚此行。”刘运男感慨道。同样在曹植墓前,前来研学的刘集镇中心小学孟村校区六年级学生杨修轩说:“没想到书中的历史人物,距离我们这么近,我们的家乡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从曹植墓风景区出来,便是飞鸟民俗巷,名称出自于曹植《情诗》中的著名诗句“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整条小巷分布着风格古朴、独具当地特色的石头房子。

“我们发现村内有民居出现长期闲置的情况,于是将村民闲置民居进行流转,由公司统一进行装修设计,打造了煎饼馆、魔术馆、根雕馆、曹植书画院等多个民宿项目,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东阿鱼山风土人情重要版块,也是深受中小学生研学团队的欢迎。”东阿鲁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先静说。

在根雕馆,根雕艺人曹传泽化腐朽为神奇,将本应进灶膛的树根加工制作成形态各异、极具观赏趣味的艺术品。“根雕制作讲究‘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根据树根的形态进行构思,确定主题,然后再进行加工,赋予根雕以生命。”70多岁的曹传泽说。

行走鱼山,处处可见曹植的符号、印记。曹植爱饮酒,写下了《酒赋》等名篇,东阿酒厂有限公司将业态延深到鱼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了曹植醉酒品鉴馆。当品鉴馆负责人打开30年陈酿的盖子时,馆内立刻洋溢着酒香。游客可深度体验曹植当年的“建安风骨、诗酒人生。”

站在鱼山之巅,黄河如带,平原如毯。1800 年前,曹植在此 “明心见性,寄情梵呗”;1800 年后,我们仍能从《白马篇》的豪情、梵呗的空灵、七步桥的沉默中,读懂一位才子与一座山的千年约定。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是历史的标点;每一缕风声,都是文化的注脚 ——鱼山不语,却早已把曹植的故事,写进了黄河与岁月的长卷里。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策划 申红 统筹 王菁华 李忠运 武宗义)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