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丨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茶香袅袅见风雅
文物名片
姓名: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宋代
出土地:商洛市
年龄:约1000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9年
现住址:秦岭博物馆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处于秦岭腹地的商洛市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建设于此的秦岭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展示秦岭的综合性博物馆和弘扬秦岭祖脉文化的重要窗口。秦岭博物馆自2025年春节全面开放以来,各地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开启沉浸式的秦岭历史文化探索之旅。
7月4日,秦岭博物馆讲解员黄小艳带领游客参观至六楼的商洛历史文化展厅时介绍道:“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秦风楚韵 古道春秋’,在陈列宋、金、元时代文物遗存的展柜中,有四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宋代的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对研究陕西茶文化、耀州瓷工艺发展和宋式美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斗转千年:物以类分有考究
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花瓣口,弧腹,圈足,胎质较薄,1979年于商洛市东郊一宋墓出土,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渣斗,造型多为上部敞口的碗状,下部承接圆腹小罐,承接口的口径有大小之分,被认为是用来盛放残渣废弃之物的器具。唐代流行的渣斗,因其造型有利于液体流动和盛物隐蔽,且随着唐代中晚期以后饮茶之风盛行,其作用已超出了卫生用具的范畴。
说到茶,5000多年来,这一神奇的植物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不仅在于茶叶本身的芬芳,更体现在一套严谨而富有韵味的品饮流程之中。与流程相配的,是一整套精致考究的茶具。随着茶文化的演进,渣斗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成为一种专门的茶具。
黄小艳介绍,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极可能是收纳茶滓的器具,是古人在风雅考究的茶事中追求洁净与秩序的见证。古人用专门器具分门别类地盛放残渣剩滓,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
薄胎青釉:窑火淬炼夺天工
耀州瓷的釉色之美宁静致远、别具风格,有精巧秀丽、高贵典雅的天青釉瓷,有温润如玉、柔和淳朴的月白釉瓷,还有世所熟知的橄榄绿釉瓷。
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釉色素雅纯净,呈橄榄色,具备宋代耀州窑青瓷的胎釉特点。
宋代由于改用煤为燃料,青瓷釉质釉色发生了改变,由五代时期灰青、粉青、淡青、淡绿变得青绿泛黄褐,被称为“橄榄绿”,釉面清澈透明,富有玻璃质感。
橄榄产自南方,为什么用一种南方果子来形容北方瓷器的釉色特征呢?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彰显了耀州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黄小艳解释道,“‘橄榄绿’青绿微黄,不似翠绿色浓艳,又比褐黄色鲜亮,呈现出宁静雅致的味道,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风尚非常契合。”
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造型规整,胎壁较薄,与橄榄绿色的青釉相得益彰,胎愈薄,愈显釉之清透;釉色沉静,愈衬胎骨之精纯。
纹饰简约:方寸之间塑人物
如果说薄胎青釉体现了宋瓷的清雅风骨,那么这件渣斗腹壁的五组人物像,则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浓郁的时代气息。
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造型独特,有5处壶门形开光,内贴塑坐姿人物,地子素净,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开光是我国传统陶瓷装饰上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好的图案装饰效果,在视觉上可以使主题装饰突出。贴塑,也叫贴花,是指以模具翻制出成形的陶瓷饰件,粘贴在坯体表面,然后统一施釉,再入窑烧制。贴塑瓷器具有明显的立体感,图案从坯体表面凸起,触感丰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记者在走访铜川市博物馆时发现,其馆藏的五代青釉贴塑人物纹执壶,与耀州窑薄胎青釉贴塑人物渣斗的纹饰极为相似。
两件器物腹部的人物身形肥健、面目模糊,都是身着宽袖长袍,呈盘腿坐姿,给人以闲适自在之感。细看人物的动作、衣饰、持物,虽经艺术简化,仍可窥见当时人们对隐逸境界的向往。
“历史无声,文物有痕。耀州窑青釉贴塑人物渣斗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仍闪耀着璀璨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件盛放残渣的器具,它是茶香袅袅间宋人风雅的见证,让我们领略他们对精致生活范式的追求及‘物以类分’的考究;它是朴素无华、大道至简美学的化身,是耀州窑工匠巧夺天工技艺的再现,更是我们叩问历史、理解一个伟大时代精神风貌的珍贵窗口。”黄小艳说。(群众新闻记者 孙亚婷)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