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种选育到科技赋能 看一棵核桃树如何绿了青山富了百姓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夏日,重庆市城口县高观镇渭溪村的核桃林里,一串串青果挂满枝头,村民们正穿梭林间忙着除草、施肥。
“今年结果结得好,管护到位,亩产青果突破1500kg没问题!” 在一棵核桃树下,重庆市林科院核桃团队研究员李秀珍蹲轻轻拨开叶片检查果实长势。
这里的每一棵核桃树,都是李秀珍和同事们精心养育的“孩子”。从选地、栽植到整形修剪,每一步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而这丰硕成果的背后,是重庆市林科院核桃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的不懈耕耘与科技探索。
“良种芯片” 植入重庆核桃产业血脉
十多年前,李秀珍和同事彭秀踏入城口巫溪的大片核桃林,眼前景象令人揪心:老化的核桃树树形凌乱、品种杂乱无章,核桃落果多、品相差、取仁难,品质参差不齐……本以为是“摇钱树”的核桃,不仅没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富足生活,反而成了他们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彼时,重庆核桃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然而一个棘手问题摆在眼前:重庆本地没有良种,引进的品种究竟哪个能适应重庆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育本土良种周期漫长,但产业发展时不我待。于是,一场“引种+选种”的攻坚战悄然打响。
2013年,核桃团队在城口、巫溪等区县建立起引种比较示范园,从全国引进二十几个核桃良种,通过高接换种的方式,开展严谨的品种比较试验。此后的日子里,团队成员日复一日地扎根基层,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心管护每一棵核桃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引进的大多数核桃迎来大量挂果,经过层层筛选,“渝城1号” 脱颖而出,初步认定其最适合重庆高温高湿寡日照的气候条件。
2018年,“渝城1号”顺利通过审定,这一成果让核桃团队在向政府、企业和林农推荐时,有了十足的底气。
引进品种固然重要,但重庆本土丰富的优特资源更是潜力巨大。
为摸清重庆核桃资源的“家底”,自2012年起,核桃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水的资源普查之旅。他们翻山越岭,走遍城口、巫溪等大巴山深处的村村落落;遍访村社林农,详细收集每一条珍贵信息;跋山涉水,记录数据、采集核桃树样片、收集坚果样本。
历经多年努力,团队踏遍重庆十余个有核桃分布的区县,成功选出一大批核桃优异资源,多点建立了无性系试验园和重庆市首个核桃种质资源库。
2024年,城口的第一个无性系良种“渝露核桃”获得审定,未来,还将有更多适合重庆的核桃良种陆续诞生,为重庆核桃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李秀珍回忆,最初推广时,老乡们对新品种半信半疑,即便免费为他们进行高接换种,大家仍忧心忡忡。直到亲眼见证“渝城1号”嫁接后第二年硕果累累,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们才纷纷主动要求更换良种。”
如今,“渝城1号”“渝露核桃”等良种已在城口、巫溪、彭水等地推广种植40余万亩。它们不仅挂满枝头,更成为了重庆及周边区县核桃产业的核心支柱,托起了万千林农的增收梦。
科技领航 打造核桃产业新高地
有了良种,更要用科技为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核桃核心示范园的建设中,核桃团队坚持用科学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了让良种发挥最大效能,从土壤改良到树形修剪,从肥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将各项关键技术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
此外,示范园还成为新技术、新方法的“练兵场”。团队将试验集成的新技术应用到示范基地,在关键季节开展培训,并将成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边林农。
“以前种核桃全凭经验,有了示范园我们就经常到示范园跟着学技术,然后把技术用到自己的园子里,现在不仅产量提高了,管理成本还降下来了!”来自城口高观渭溪村的何光顺说。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示范园不仅实现了亩产量显著提升,更成为了辐射带动周边核桃产业升级的“科技样板”。
自2015年以来,核桃团队对核桃优良品种及其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成果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已在重庆城口、巫溪、巫山、彭水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渝城1号”高产示范基地2.5万余亩。
其中,在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渝城1号”高产示范基地,2022年达到丰产,每亩青果产量达到1500 kg,亩产值超过4000元,产量和收益取得突破性进展。
彭水乔梓乡长寿村的280亩核桃核心种植基地,曾连续8年无收成,在经过高接换种和规范技术管护后,嫁接第二年便迎来转机,每亩收获青皮核桃180kg,此后产量逐年递增,现平均每亩可产干核桃150kg以上,为全市核桃低效林改造树立了好样板。
良种良法成果总推广应用40余万亩,推广应用惠及林农40万余人,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服务下沉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良种和科技有了,如何让它们真正走进林农的田间地头?
核桃团队开始组建技术推广小组,深入城口、巫溪、彭水等山区,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内容涉及广泛,从嫁接后的管护、整形修剪到病虫害防治,从施肥管理到采收加工。
近十年来,李秀珍及团队累计集中培训500多场次,现场指导数千次,直接指导林农3万余人次。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核桃栽培技术讲解到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愿意做的程度。李秀珍被大家亲切称为“核桃妈妈”。
团队还开通了线上答疑平台,通过视频连线、微信群等方式远程指导实时解决林农的问题。
“李老师,我之前在核桃发芽前一直按照石硫合剂说明书上说的浓度打的,清园效果一直不好,你给我指导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打的浓度是‘清稀饭’,远远没有达到5波美度,调整以后效果就很好,我真的非常感谢你……” 巫溪县白鹿镇兰蟒村的一位林农打电话说。
从良种选育到科技赋能,从示范引领到技术推广,核桃团队用行动诠释“一心只为青山绿、百姓富”。
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山林,用科技的力量、奉献的情怀,在巴渝大地上书写更多“一棵树致富一方百姓”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