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ganDang"s gone to Mount Tai,He does a good job for people……”(泰山来了石敢当,他为百姓做了件好事)泰山脚下,八旬艺人范正安竟用英文唱起了皮影戏,字字铿锵,令人称奇。他独自坚守这门古老艺术七十四载,一人成就一台戏,更将泰山文化扛在肩上,踏遍世界。
七十四载坚守,一人一台戏的绝技
7月9日,泰山脚下暑气蒸腾。一场《石敢当除狼妖》的皮影戏正在上演。
“来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当!胆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拦路吃人,俺岂能容你!”台上,范正安苍劲有力的唱腔穿透幕布。他口中的唱词抑扬顿挫,十指灵巧地操纵着竹签,皮影人物在幕布上腾挪跳跃,栩栩如生;与此同时,他的双脚精准地踩踏着连接鼓、锣、镲、板的槌绳,激昂的锣鼓点与唱腔、动作浑然一体。台下,来自韩国圆光大学的学生们屏息凝神,被这奇特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深深震撼。
一场戏作罢,汗水浸透衣衫,但听到满堂喝彩,范正安便觉一切都值。
泰山皮影“十不闲”的绝艺,要求艺人脑中谋词、口中唱曲、双手舞影、双脚击打锣鼓镲板——全身无一得闲,方成一出好戏。“其他地方的皮影表演大都是一个团队,叫‘七紧八松九清闲’,意思就是七个人表演忙得没法儿,八个人就正好,九个人就都轻快,而泰山皮影,就一个人表演。”范正安解释道。
范正安为来自韩国圆光大学的学生介绍表演要用到的乐器。
范正安与皮影的结缘始于1953年。那年,年仅8岁的他第一次看到皮影戏的表演,方寸幕布间跃动的光影、铿锵的唱腔瞬间打动了他幼小的心灵。“我太喜欢皮影了,但那时候小,不明白什么叫喜欢,但就是爱听爱看。到什么程度呢?晚上做梦,在梦里还在跟人学唱。”这份痴迷让他在两年后正式拜在泰山皮影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刘玉峰门下,成为传承弟子。从8岁到12岁,整整四年,他像一颗钉子,“长”在了皮影小剧场里,浸润在鼓点、唱腔和皮影的雕琢声中,打下了“十不闲”最深厚的童子功。
如今,82岁的他,依然雷打不动,每月演出数场,风雨无阻。每天上午,工作室里,他戴着老花镜,执着刻刀,在坚韧的驴皮上细细雕刻着新皮影的眉眼衣纹;下午的剧场中,他热情洋溢地演绎着关于泰山的传奇故事。
“泰山皮影主要演泰山的故事,比如《碧霞元君》《东岳大帝》,但是我演得最多的还是《泰山石敢当》。”在范正安看来,石敢当这个名就值得去学习,“实打实地敢于担当!”
古稀之年苦练英文,只为唱响泰山
2014年12月底,一个特殊的任务摆在范正安面前:带着泰山皮影去美国演出。兴奋之余,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眼前,年逾古稀的他,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英文,如何让美国观众理解这承载着深厚泰山文化的唱词?
退缩?不是石敢当“传人”的风格。他决定,要用英文唱《泰山石敢当》!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他擅长英语的外孙女朱玉馨。她将《泰山石敢当》的经典唱词逐句翻译成英文,并在英文歌词下方,细心地标注上汉语拼音。范正安拿起这份特殊的“教材”,笑称这是“泰山版英语”。“但我不管,我就死记硬背。”他拿出了当年学“十不闲”的韧劲儿。
于是,泰山脚下的小院里,每天天蒙蒙亮,就响起了老人执着而略显生硬的英文诵读声。他对着标注拼音的英文唱词,一遍又一遍地念诵、记忆、模仿发音。一个多月,日复一日的“死磕”,那些陌生的音节终于在他口中变得流畅起来。
当大洋彼岸的舞台上灯光亮起,幕布拉开,范正安深吸一口气,字正腔圆地唱出“ShiganDang’s gone to Mount Tai”时,台下的美国观众先是惊讶,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无声胜有声:肢体语言架起世界桥梁
英文演唱是一次成功的突破,但范正安深知,要让泰山皮影真正走入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心里,还需要更普世的“语言”。他的另一个法宝是:精心挑选剧目,以丰富的肢体动作代替繁复的唱念。
“在语言不同的情况下,我选的剧目都是说和唱不太多,主要用肢体语言表达比较多的。”范正安巧妙地将中国杂技的精髓融入皮影操纵。在他的十指翻飞下,小小的皮影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连续利落的翻跟头,惊险的下腰劈叉,灵动的高空抛接……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技巧性的动作,无需任何语言,就能让观众赞叹不已。
“有时候表演结束,我谢幕返场都要出去好几次,”范正安笑着说,“这就证明这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让国外的朋友也很喜欢。”
2010年,范正安带着泰山皮影走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演,让各国代表领略了这“一人一台戏”的东方传奇。他的足迹如同泰山皮影的光影,投射到世界更广阔的舞台。从冰雪覆盖的俄罗斯,到花园城市新加坡,再到距离较近的韩国、日本……截至目前,范正安已带着他的皮影箱子,踏遍了30多个国家。
每一次在异国他乡听到热烈的掌声,看到观众眼中流露出的惊叹与喜爱,这位自称“草根艺人”的老人,心中便升腾起难以言喻的民族自豪感。“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国家富强,传统文化才更有自信。”他将这份来自世界的尊重,深深归功于背后日益强大的祖国。
从“独角戏”到“协奏曲”:让薪火代代相传
泰山皮影的传承,曾长期是范正安一个人的“独角戏”。但他深知,独木难成林。为了让这门凝聚了数代人心血的技艺传承下去,他几乎发动了身边所有的力量。
范正安给家里立下了一条规矩:人人都得懂点皮影。在他的影响下,范正安的女儿、儿子、外甥和几个徒弟,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以前,都是范正安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如今,泰山皮影戏不再是他的“独角戏”。
“我的徒弟,我用心教。”这是范正安最朴素的承诺。教学起来,他要求极严。唱腔的转折、鼓点的轻重、皮影动作的力度角度,差一点都不行。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儿子范维国作为泰山皮影第七代传人,已经能独当一面,掌握了“十不闲”的核心技巧。不过,在范正安看来,儿子“达到我这个程度还需要勤练”。这份严格,源于对艺术的敬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责任。
最近,范正安又琢磨一件大事:他要把自己演了一辈子、改了一辈子、创了一辈子的96部《泰山石敢当》剧目,全都录下来。这事可不小,每一部戏,都得重新整理本子、调试皮影、反复排练,确保录出来是最完美的样子。“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老人语气坚定。
一人一戏,是岁月淬炼的绝技,更是“石敢当”般的担当。从泰山脚下苦练英语到世界舞台谢幕数次,他把泰山的文化山峦,扛向更远的地方。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衣春悦 通讯员 付刚 谢梦真 刘坤)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