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鲁时空

村西一口井,常来常往成了集

发布时间:2025-07-21 17:46:58

在鄄城县引马镇南街村,农历逢一、四、六、九就是集,当地都叫它“引马集”。为何叫“引马”?南街村一老人张效亮说,不单单是与镇同名,这里还有一段典故。

集上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挤得满满当当。

早些年,村里水源有限,庄户人家吃水用水全指着村西的一口大井。也因为这口井,不少南来北往的车把式常绕到这儿歇脚,舀水饮马。

有天赶上村里办喜事,吹吹打打的响器声吵得震天响。偏生就惊着了井边正伸着脖子喝水的马,更不巧的是,那马缰绳没拴结实,车把式一个不留神,就让那马甩开蹄子跑没影了。

打那往后,村里人就把这片供人歇脚、给马饮水的地界儿,称为“引马”——既记着那马是在这儿惊跑的,也念着往日车把式常引着车马打这儿过的情分。

晌午是井边最热闹的时候,几乎家家都来这儿排队打水,挑回家做饭用。慢慢地,不少乡亲也会趁着晌午的热闹劲儿,摆摊卖点自家做的小玩意补贴家用。常来常往,这地便成了村里买卖的小集市。

远的记不清了,张效亮有印象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村里的集市只有200多米长,卖的东西没啥花样,基本是以日常家用的东西为主,再就是农具,卖吃食的很少。那时吃食紧张,供应自家就不错了,谈何卖。但地瓜干是个例外,因为地瓜高产。

现在村里少数人家仍会趁着晴天将地瓜擦成片晒干。

在高粱及其他农作物亩产仅有二三百斤时,地瓜的亩产量能达到三四千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耐旱高产的地瓜是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霜降一过,村里就开始刨地瓜,再趁着晴天擦成片晒干。晒好的地瓜干,是一家人整个冬季的口粮。

家里人口少的,地瓜干富裕,就拿出一部分到集上卖。家里人口多的,地瓜干不够吃,就到集上买。地瓜干“糊涂”、地瓜干磨面蒸窝头……顿顿落不下。张效亮说,他们这代人对地瓜干的记忆很深,但现在想归想,真的吃够了,一提起来胃里就“冒酸水”。

到1998年时,引马集的规模已经与现在相差无几了。原本村西那个南北长200米的集市,扩大到了6米宽、1公里长。连带着村东的引阎街也沾光成了集。两条南北街中间夹的1.5公里的东西路也顺势做起了买卖。一摊挨着一摊,挤得满满当当。

原先引马集只在晌午头热闹,如今不一样了。天刚蒙蒙亮,就有赶早的商贩骑着电动三轮往集上赶,铁架子一撑,塑料布一铺,就算占住了地盘。菜农卸下车斗里的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水汽;果贩蹲在地上,把苹果一个个码成小山。不一会儿,集上的人声能把村头的大喇叭盖过去。

集上卖的东西也变得五花八门,尤其是吃食。南来的北往的,土的洋的,在这集上几乎都能寻着。张效亮说,这集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根还扎在当年那口井边上,枝枝丫丫早伸到十里八乡去了。

夏天晌午的日头有些毒辣,张效亮找了个墙根阴凉地儿坐下,吧嗒着旱烟袋,看着来往赶集的人。他说,这集不只是买卖东西的地界,就像当年车把式绕到这儿歇脚,现在的人来赶集,也是图个碰面说话的热乎气。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了小孙子,在集上碰见了念叨念叨,比在家坐着舒坦。

“引马”这名字的由来,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了,可只要这集还热热闹闹的,那些年车马来往的情分,就总有人记在心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刘兆奎 李婷)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