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至23日,“共缅抗战英烈 同温中华文化”—2025鄂台师生文史教学观摩交流会举行,台湾师生代表团跨越海峡,来到荆楚大地开展交流活动,学习中华历史,重温抗战历程,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从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的肃穆凭吊,到历史课堂上的古今对话,再到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探讨交流,台湾师生代表团多角度感受湖北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以及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亲情。
抗战精神架起两岸连心桥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殉国地位于宜城市板桥店镇十里长山。张自忠将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方面在战场上壮烈殉国的最高将领。
长山巍巍埋忠骨,白云依依映后人。7月21日上午,十里长山尽显庄严肃穆。台湾师生代表团来到张自忠将军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鞠躬默哀,认真聆听枣宜会战及张自忠将军殉国始末,深情缅怀抗战英烈。
“张自忠将军被弹片击中后,鲜血染红了军装,他强撑着告诉副官‘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张自忠将军的英勇事迹,台湾师生代表团为之动容。
山间草木葱茏,墓前松柏长青。在同难官兵公墓,台湾师生代表团敬献鲜花,向长眠于此的同难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台湾师生代表团来到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全面了解张自忠将军的生平事迹,深切缅怀这位抗日爱国名将。
“张自忠将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很多,舍生取义的精神让人感动。”台北教育大学自然科学教学系学生林彦亨说。
台北大学历史系学生王执中引用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对张自忠将军的敬佩之情。他说,两岸同胞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本,尤其是青年人,要学习抗战精神,从中汲取不怕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同上一堂课感悟家国大义
“襄阳这座城市见证了朝代更迭。”7月22日,在湖北文理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历史教师苏信宇指着地图上的襄阳,以“历史课缺席的襄樊战役—东汉与南宋末年的襄樊之战”为主题,向两岸百余名师生讲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故事。
湖北文理学院历史教师田荣以“全民族抗战中的英雄壮歌—张自忠的忠魂丰碑与中华民族觉醒的精神共振”为主题,解读张自忠将军“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两岸同胞共同书写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民族史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各族同胞团结抗敌,用血肉铸就新的钢铁长城,书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田荣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同胞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民族复兴力量。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活动最后,两岸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歌声嘹亮,饱含深情。
荆楚文脉凝聚同根共识
活动期间,台湾师生代表团在武汉市、荆州市、襄阳市等地,开启文化探索交流之旅,感受荆楚大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魅力。
在武汉市,台湾师生代表团登黄鹤楼观“龟蛇锁大江”,赴辛亥革命纪念馆悟“首义精神”,到湖北省博物馆品“楚国文化”,参访武汉大学并与武汉大学师生交流互动。
湖北省是三国时期众多著名战役和事件的发生地,拥有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台湾师生代表团先后前往荆州古城、关帝庙、三国公园以及襄阳古城、古隆中景区、南漳水镜庄景区,品读三国文化。
许多台湾学生表示,他们熟读名著《三国演义》,喜欢其中的英雄人物,这次来到湖北,走进关羽镇守的荆州、诸葛亮躬耕的古隆中,现场聆听三国故事,对三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两岸同胞在文化基因里找到了共鸣,深切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台湾师生代表团表示,将把在湖北看到的锦绣河山、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记录下来,讲给亲朋好友听,期待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到湖北,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
(余子威 李?旻 孙会芬)
(襄阳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