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政要闻

十年立法展现新担当 助力发展取得新成效——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10年来的广东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4 14:50:33

从智能网联汽车穿梭驰骋,到荔枝、新会陈皮丰收畅销;从粤港澳三地规则深度衔接,到城中村改造、物业管理难题破解;从红树林湿地长效保护机制建立,到岭南老屋活化传承……以良法促善治,南粤大地动能澎湃、活力奔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立法法进行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将原来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由49个较大的市增加到目前的28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广东东莞、中山,海南儋州,甘肃嘉峪关)。这为地方立法开辟了新空间,既能解决好法治通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能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先行探索,充分发挥地方立法“试验田”作用。

10年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中心、注重质效、敢于创新,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各地级以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增强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出鲜明的“广东特色”,开启设区的市立法奋进历程。同时,这也是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立法的崭新征程。

截至今年5月底,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共436件,以问题导向破解治理难题,因地制宜回应群众需求,扛起助力改革使命责任,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瞄准新兴领域

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内容、强大支撑。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正聚焦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勇挑大梁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破除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壮大过程中的制度壁垒,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广东各市敢于先行先试,锁定瓶颈问题“靶向”立法。

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安全如何保障、运营如何规范?深圳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在国内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广州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明确智能网联汽车运营要求,厘清无人车事故谁担责等关键问题。

外卖“飞”起来、打“飞的”上班、无人机“烟花秀”……人们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想象已逐渐照进现实。深圳、珠海、广州等地对飞行空域、基础设施、飞行保障、产业发展、应用场景等关键问题进行调研梳理,出台了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低空经济发展条例等,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

各市立法还精准滴灌本地现代化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紧扣“向海”资源特色,汕尾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把“标准海”供应、拎包入驻、拿海即开工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融入法规,着力解决用海用地、资金、技术等问题。汕头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提出以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创新科技项目组织和管理方式。云浮制定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在规范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有序承接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佛山制定的市场主体服务条例是全国首部就如何更好服务市场主体进行专门立法的地方性法规,有力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湛江、肇庆、中山、阳江等市先后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深圳、珠海用足用好“设区的市立法权”和“经济特区立法权”两个立法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圳通过经济特区立法赋予前海、河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更多探索空间,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加快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立法工作。珠海先后制定涉及大湾区及横琴建设的法规11部,例如在全国率先出台港澳建筑企业和专业人士、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执业规定等两部法规,现在,有资质的港澳建筑企业和专业人士分别达97家和471名,742名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可在合作区执业工作。

以法治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东正不断“硬核”进阶,一部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地方性法规正驱动广东产业体系向新图强。

赋能“百千万工程”

依法共绘城乡融合发展“绿美画卷”

铺开广东地图,在不到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星罗棋布、交织成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发展基础不尽相同。

为补齐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各市制定多部“小切口”立法及时精准赋能,共绘城乡融合发展“绿美画卷”。

农业特色产业立法守护“乡土宝贝”。山海兼备、资源丰富的广东,孕育了一大批“土特产”。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茂名聚焦古荔枝树保护和荔枝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制定古荔枝树保护条例,明确落实古荔枝树养护主体责任,此外,还制定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两条例的实施推动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化橘红、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潮州市制定古茶树保护条例和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填补了全省古茶树资源系统性保护的立法空白,助推单丛茶产量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市茶叶产量3.62万吨,实现产值88.97亿元。江门新会陈皮被誉为“广东三宝”之首,却曾因标准缺失、品牌混乱陷入发展瓶颈。为此,江门制定新会陈皮保护条例,围绕道地性保护、品牌保护、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现在,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从不足300万元增长到261亿元,成为强县富民的“金果子”。

生态保护立法筑牢“绿色屏障”。久久为功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各市立法从做好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湖、一类自然资源的保护着手,一事一法。“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紧紧围绕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任务,湛江制定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对湿地保护管理、在红树林地内挖塘的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惠州先后为一条江(西枝江)、一座山(罗浮山)、一个湖(惠州西湖)进行立法,兼顾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守护母亲河,阳江制定漠阳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持续跟进执法进展。现在,漠阳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达标比例均达到100%。

乡村振兴立法激活“内生动力”。鹭影舞碧穹,禾香泛水乡,走进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鹭的白、湿地的绿构成了“鹭影禾香”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美丽景象。针对规划、建设、经营、治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汕尾制定乡村振兴示范带条例,扎实推动“连带成片”示范片区呈现新图景。

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从一棵古茶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农村饮用水到暴雨灾害预警响应,广东各市立法与“百千万工程”同频共振,用法治“金钥匙”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守护“烟火气”

立法助推共建共治共享

2023年新修改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基层治理”立法权限,广东各市紧密结合本地特点和基层治理需要,加强立法服务保障,以法治力量提升群众幸福感、守护“烟火气”,以实际行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质增效。

精细立法打通城市治理“末梢神经”。“城中村改造是广州实现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跳不过的关键环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规范城中村改造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条例施行一年多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列出拆迁补偿安置争议处理试点项目清单等,助力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在另一座千万人口城市东莞,城中村改造条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土地怎么收、房子怎么拆、补偿标准怎么定得以明确。清远施行的城乡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确立了“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网格管理“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作为”,守好一方平安。

群众有所呼,立法有所应,物业管理条例破解“社区治理困局”。为破解“物业不好好服务,业主无可奈何”“部分业主任性,物业有苦难言”等难题,广州、佛山、东莞、清远、揭阳等地先后出台物业管理相关条例,推动政府相关部门、街镇、居委会、业主、业主组织、物业企业、建设单位等在小区治理中形成合力。例如,佛山规定公共收益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的,应当按季度补充专项维修资金,补充比例应当高于50%,为住房存下“养老金”。

养犬管理是城市文明的“微观考题”,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出台养犬管理条例积极应答。为解决流浪犬问题,佛山明确要提供犬只留检场所,并可由个人或者单位进行领养。东莞明确犬只伤人后,养犬人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减少矛盾纠纷。惠州立法兼顾主观过错提高未采取安全措施导致犬只伤人的违法成本,加大了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威慑力度。

紧贴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广东各市立法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制度厘清权责边界,用智慧提升治理效能。

呵护悠悠文脉

擦亮岭南文化法治名片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10年来,广东各地级以上市立法守护红色记忆、历史遗产、民俗风情,让悠悠文脉在法治呵护下生生不息。

聚焦红色资源、革命遗址立法,扎实守护精神根脉。汕尾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汕尾制定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规定红色资源保护实行名录管理制度,在条例的推动下,原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东涌铜锣寨革命遗址、陆丰纪念五四运动活动旧址等纷纷重焕光彩。韶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规定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保护名录,做好经费保障,还推动通过主题展览、数字赋能提升韶关红色资源的品牌价值。

历史遗产立法留住岭南印记。梅州制定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规定分三类进行保护,并建立保护名录。阳江制定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精心守护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华恐龙之乡”的河源制定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明确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端砚居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肇庆专门制定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实行分级分类限制开采并建立相应补偿机制。云浮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将广东人类活动史从距今约13万年的“马坝人”时代推前了数十万年,云浮通过立法保护,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保护利用。

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江门以实际行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践行“大侨务”观,以“侨”为“桥”,制定全国首部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条例,充分展现江门加强与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工作特色和制度成果,建设文化交流合作法治环境,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特色文化立法涵养向上向善文化。中山制定慈善万人行促进条例,将当地延续30多年的公益活动经验转化为稳定的法规制度,持续提升中山慈善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梅州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专门制定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着力解决体教融合、足球普及、升学通道、人才和师资保障、足球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广东各地级以上市立法以“守护文脉”为己任,既用刚性条款筑牢保护防线,又用柔性措施激活传承活力,让岭南文化在法治阳光下绽放闪耀光芒。

创新协同立法

画出区域协调发展“同心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区域协同立法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型法治工具,有利于解决跨区域治理难题、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弥补地方立法供给不足,平衡地方法治发展差异,妥善解决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探索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取得重大进展,创下多个全国率先。

开启文化领域区域协同立法的先河。潮剧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是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共有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21年,汕潮揭三市探索开展潮剧协同立法,在保护传承对象定义上均保持一致,并规定三市政府要完善多项区域合作机制。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各市明确专门的保护内容。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庄瑾瑜介绍,在此基础上,三市还签订了协同立法的合作协议,稳步开展各领域协同立法工作。

2022年,一项聚焦粤菜的协同立法实践在广东开展。率先探索省市“1+N”协同立法新模式,省立法建立粤菜发展促进的统一制度,汕头、佛山、江门、潮州、梅州5个地市瞄准粤菜分支,各自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法规,力求做深做细做实做出特色。“省条例和各地条例强调共性,也兼顾个性,有助于我们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陈育群说。

完成全国首次城市轨道交通协同立法。广州与佛山地铁连通多年,管理模式、行政处罚、管护标准、应急机制等如何协同一致?佛山、广州两市紧密协同,采取“制定+修订”模式,设“互联互通”专章,率先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协同立法,加快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珠海、中山共同制定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汕头、揭阳采取“规定+协同专章”的立法形式,出台练江流域协同保护相关法规;深圳、东莞推进茅洲河流域协同保护立法;河源、韶关加快新丰江流域协同保护立法;梅州与福建龙岩推进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协同立法……

广东以区域协同立法创新实践打破行政藩篱,通过区域间的紧密协作与同频共振,探索出具有岭南特色的法治路径,让立法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协同性。

坚持开门立法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人民力量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广东各地级以上市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联络站、公众参与等渠道,让立法工作直达田间地头,真正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惠及民众。

“我们的声音被立法机关听到了,立法立到了广大群众的心坎上。”得知自己在“榕树议事会”上提出的建议被立法机关采纳,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直冲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卫强格外高兴。针对老百姓茶余饭后在村头巷尾榕树下纳凉闲聊的习惯,江门举办“榕树议事会”,把不易懂的“法言法语”转化成群众语言,让群众在家门口畅所欲言。

茂名采取“走下去、请上来,走出去、请进来”工作法,推动立法调研走深走实;惠州惠城打造“法泽苑”,拓展立法主题公园活动范围和内涵;梅州分类建设“金色”“绿色”“古色”“红色”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升听取民意的针对性;深圳南山创设联系点宣传日,联合司法机关定期举办法治宣传……现在全省各地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有特色、有成效,让立法“直通车”班次更多、速度更快。

在东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过程中,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专门请来多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人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非遗保护发展建言献策,最终大家关于储备传承人、加强非遗项目周边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多条建议,被条例吸收采纳。

在潮州,“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喝工夫茶聊聊天,就能反映问题推动立法。快两年时间,茶话会举办50多场,参加的群众、行业代表、人大代表近500人次,提出的95条意见建议有45条被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采纳,做到法治心常在,人走茶不凉。

从江门江海、广州南沙、深圳福田3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到23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5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单位,再到遍布各地一线的超600个联系点,广东扎实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努力使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法润南粤,潮涌珠江。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以鲜活的立法实践,织就了一张兼具时代气象与南粤特色的法治网络。10年立法路,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是对发展命题的积极应答,也浸润着“务实灵活、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站在新起点,广东各市将继续用足、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权,为广东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锻造更加强劲的“法治引擎”。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汪棹桴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