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漫到脚脖子,我就赶紧往屋后高处跑,跑到喘不动气都不带停一下。”7月23日,在距离莱芜石屋子村约5.6公里处,附近村的村民三三两两围在河流干道旁,打量着两侧公路在山洪冲击后裸露的深褐色断面,交换着灾后安然无恙的庆幸心情。
被冲刷到河岸的塑料袋、碎布条五颜六色,它们是昨日0点爆发并持续5小时强降雨的证据——有人曾在此生活,但被一场山洪打断。
原本依香山而建的石屋子村,写在景区指示牌上的另一个名字,是“石屋人家”。
山脚下的它和另外几座古朴村落组成了香山风景区,不少外地游客特意驱车来此,在特色茶园采摘游乐,有村民顺势做起了民宿生意,平日客流尚可。
但在7月22日,“石屋人家”之上的高大山体和环绕碧水带来危险,最大点高达364毫米的降雨裹着一路泥水冲袭来,有房子倒了。
要救人,要抢险,“修路”是件极重要的事儿。
7月23日19时,在距石屋子村约3公里处,这里是车辆通行的终点。“前面车不能走了,路断了。”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等道路一通,物资也通了,救援就顺了。
目前,修复以每日以数百米的进展向前推进,被重新“接通”的泥路虽尚有坑洼,但车辆并无太颠簸。
20多台挖掘机的机械臂扎进石堆,24小时不停歇地作业,让22岁的年轻小伙子也显出些许疲态。
他告诉记者,修复这条道路的难处确实不小,尤其难在“部分路段底部在洪水冲击下被掏空,得一点点往里面推。”
现场的卡车拉了一斗又一斗石材来,要把路基重新填满。
晚饭间隙,工人们身上亮黄或橙红的马甲沾上了不泥水,不少人颧骨处有明显晒后痕迹。
他们坐在大石块上歇一口气,从大王庄镇上采购晚饭的队友也将带回一顿热饭,餐后他们需要继续和雨水抢时间。“你看,架上了照明灯,今天晚上我们准备连夜赶工”。
“别的没啥,就担心上面再滑下石头。”因此,施工同时,修路队伍还为未来几日可能再度袭来的强降雨和落石、滑坡等次生灾害做着紧张准备。
“我们这支修路队里有参加过四川地震救灾的技术人员,经验丰富。”
这些经验成为准备的“教材”。
例如,施工队派专人监测预警,以便迅速反应快速通知;在道路向前推进时,一面面挡水墙也砌了起来,用以拦截水流,隔挡或延缓对施工区域的冲击;道路宽度限制了大型机械进场速度,队伍就用工程机械垫土填方引导河流改道,方便运输石材进场。
“今天,家里来了三个电话了。”一个工人说,家属知道来此处修路没少担心,电话打得频,有时候信号不好也着急。另一名皮肤黝黑的男孩,借来工友的手机给家里报了个平安。他说,救援队里的年轻人不止他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已经做好了挑大梁的准备,“十几个人,一个个都晒得那么黑”。
夏天,山谷聒噪的蝉鸣一阵接一阵,昨天晚上不少工人在工程车驾驶室里眯了一觉,今晚,轮休的人则能在镇上宾馆安心睡下。
记者离开时,天又蒙蒙黑下来,运载人和物资的大车在高速公路上源源不断地向石屋子村方向驶去,随后隐在群山黑影中。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贺辉)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