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档·档案中的抗战记忆③︱平安家书里的家与国
编者按: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珍贵的档案文献如同一个个时光胶囊,封存着中华民族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各级档案馆馆长化身为讲述者,借助AI技术的创新力量,还原尘封在档案卷宗里的鲜活历史场景;以深情的话语,解锁泛黄纸页间镌刻的民族抗争精神密码;让烽火岁月中激荡的勇气与信念,跨越时空与大家对话。此刻,让我们一同开启“档案说”,聆听历史的回响,感悟精神的传承。
在徐州市沛县档案馆,珍藏着两封意义非凡的平安家书,它们的寄信人是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这两封家书,不仅承载着一个儿子对家人的牵挂,更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中的一位代表——用生命在烽火岁月里镌刻的永恒誓言。在徐州市沛县档案馆副馆长孙念联的讲述里,家书背后的故事,一一展现在眼前。
1920年3月,李云鹏出生在沛县栖山镇李集村。1938年5月,沛县沦陷后,他毅然加入沛县以小李寨为活动中心的抗日游击队。1939年,李云鹏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刘老庄战斗后该连被命名为“刘老庄连”),李云鹏任政治指导员。
1941年7月,在辗转作战的间隙,李云鹏提笔给家人写下平安家书,“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质朴的文字间满是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令他惊喜的是,1942 年春,终于收到了家人的回信,可信中的内容却如晴天霹雳——最疼爱他的祖母去世,三弟夭折。巨大的悲痛涌上心头,但李云鹏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强忍着哀伤,于当年5月18日写下了第二封平安家书。信中,他既倾诉着丧亲之痛,又安慰家人自己在部队一切安好,工作生活顺利,身体也十分健壮。他还细心叮嘱家人,当地物资昂贵、局势动荡,切勿前来,以免遭遇危险。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竟成了李云鹏与家人的诀别信。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的淮海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3月18日清晨,为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李云鹏同连长一起率领四连奉命阻击敌人。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全连八十二名勇士毫无惧色,浴血奋战,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清晨苦战至黄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刘老庄连精神”。
两封泛黄的家书,见证着李云鹏对家人的眷恋,更闪耀着他为民族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以李云鹏烈士为代表的刘老庄八十二位烈士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
江苏省档案馆、交汇点新闻联合出品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