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痛点”到“诊疗利器”
7月30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的一间病房内,医护人员正借助智能肠鸣音监测系统,分析判断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
肠鸣音就是我们肚子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声响。传统的诊断方式是用听诊器,没有一个客观指标。为了临床快速诊疗肠鸣音的异常,省人民医院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肠鸣音智慧听诊技术和设备,并成立成果转化公司,落地秦创原总窗口。
借着“三项改革”的东风,智能肠鸣音监测系统、低容量自排气血液变温器、强化骨再生的生物支架3D打印软件等一批源自临床的创新成果加速落地转化,切实解决了临床难题,显著提高了诊疗效率与质量。
改革赋能:科研人员当家做主
“过去想把临床发现变成产品,光是‘国有资产流失’这顶帽子就压得人不敢动。”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段降龙的感慨,道出了医疗领域成果转化的普遍困境。作为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科研人员,他坦言临床一线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痛点,而科技创新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力量。
“没有政策”一度束缚着科研人员创新的手脚。针对骨科手术中“骨缺损”的难题,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慧通研发出促进骨再生的生物材料和技术方案,申请了多项专利。“我们不敢动,企业也有顾虑,转化的资金从哪里来?……”刘慧通感慨,“两年前我都打了‘退堂鼓’。”
转折始于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深入推进。2024年,省人民医院抓住政策机遇,成立了省属医疗机构中首个专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构建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通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我们不仅要‘敢转’,还要‘转得顺’。”省人民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管理部主任刘仲伟介绍,在产权归属上,医院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符合条件的职务科技成果可以100%赋予完成人,由科研人员自主实施转化,科研人员真正成了成果转化的主角。医院还同步构建了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从项目培育、专利申请到寻找合作、协议签署,各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协助,科研人员不再单打独斗。
制度“松绑”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段降龙团队的智能肠鸣音监测系统成为陕西省首个医疗领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成功的案例。刘慧通的3个专利也作价105万元入股一家生物医药企业。
截至2025年7月,该院已完成转化项目31项,合同金额1570万元,孵化科技型企业3家,申报知识产权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0%。
模式创新:加快成果落地转化
“企业零门槛试用,产品上市后再付费”——省人民医院探索的“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不敢用新技术”的关键一招。
这一模式在麻醉科医生张玉明与陕西保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2019年在国外进修期间,张玉明发现传统血液变温设备存在体积大、易产气泡等安全隐患。回国后,他联合工科团队研发出低容量自排气血液变温器,有心转化却顾虑重重:“医院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也怕技术不成熟‘砸’在手里。”
在“三项改革”政策支持下,医院大胆尝试以“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转化该成果。按照协议,企业不用支付前期许可费,可直接将专利用于产品研发,待小试、中试等阶段达标后,再按“阶段性支付+销售分成”方式付费。“相当于先‘试驾’再‘买单’,我们敢投入了。”企业负责人马毅博说,拿到专利后,团队迅速调研30多家医院,反馈的市场信息还帮张玉明完成了设备的模块化改造。目前,首批样品已进入稳定性测试,预计9月启动临床试验。
在智能肠鸣音监测系统这一成果的转化中,省人民医院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医工协同模式让临床经验与工科技术碰撞出火花。段降龙团队发现传统听诊依赖主观经验,西北工业大学水声技术团队擅长声学信号分析,双方跨界合作将技术转化为可量产的智能听诊器。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二代便携式智能听诊设备的研发,并积极建设全世界第一个人体的肠鸣音数据库。”段降龙介绍,“医院提供临床样本和应用场景,高校负责技术攻坚,企业解决量产难题,政府部门协调园区资源,大家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据了解,该项目目前正在申请注册证,量产后可填补智慧养老领域远程听诊的市场空白。
生态重塑: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走进省人民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管理部,墙上的“成果转化流程图”清晰标注着从专利申请到企业对接的每个节点。这个2024年7月成立的部门,如今是医院成果转化的“神经中枢”——不仅提供政策咨询、专利评估等“一站式服务”,还通过收益激励、职称挂钩等机制,让科研人员从“要我转”变为“我要转”。
“从政策‘松绑’到专利评估,再到每一个流程的贴心对接,我们有了进行成果转化的底气。”刘慧通介绍,目前他正在和设备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希望成果能早日进入临床试验。
“优秀的转化成果让科研人员能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还能在职称评审中加分。”张玉明表示,这种“真金白银+职业认可”的双重激励,让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动投身创新。
医院之外,一张更大的“协同网”正在铺开: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共建科研平台,共享政策与数据资源;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签订协议,让成果优先进入园区孵化;与20余家企业建立“需求对接群”,实时反馈市场动态。就在不久前医院举办的“医工交叉成果路演”上,5个医生主导的项目当场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改革不是简单‘松绑’,而是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莲表示,“我们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健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患者,为健康陕西建设注入澎湃动能。”(群众新闻记者 张梅)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