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的砖,北京的城。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其中,临清贡砖功不可没。放眼京城,故宫、天坛、文庙、国子监,包括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几乎全部由临清烧造。随处可见的临清贡砖,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标本”。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等闸坝等处,近年来也相继发现临清砖。这些贡砖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蚀,至今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清烧造贡砖始于明初、盛于明清两代,清末走向没落,时间跨越500多年。
据记载,明代开始临清烧造贡砖,专门“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清代以山东巡抚领之,东昌府监办、临清州承办,“岁征城砖百万”。砖款由朝廷从国库中拨银颁发窑户,由官司督理、检验、解运。
很多人要问,贡砖在距京城数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临清的“土”好。临清贡砖被称为“两河”的馈赠。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淤积土层量大质优,被当地称为“莲花土”,细腻纯净,沙粘适宜,“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就是对贡砖质地的赞誉。鼎盛时期,临清官窑分布在运河两岸,窑户相连,多至数百家,窑工则多达数万之多。康熙年间,江南名士袁启旭曾赋诗云:“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属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五次沿运河北上会试,并多次到临清官窑寻访烧制贡砖的盛况,并写进陶埏篇。
同时,临清傍临大运河,且大运河是当时交通要道。临清贡砖烧成后还得严格经检,合格的用黄裱纸封裹,搭船解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再经检验,转陆路运往京师。除了专用的运输船以外,明清时期朝廷规定,路过临清的船必须义务捎带贡砖,一般官船40块,民船、商船20块,一旦路上有损坏,船主还需包赔。
临清烧制的贡砖包括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几十种类型,一般在二十斤上下,最重有七、八十斤。
贡砖烧制技艺非常严格,包括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晒、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多达十几道程序。就拿澄泥这道工序为例,第一步必须选择质地纯正的胶泥,恰好临清地处冲击平原,这种胶泥几乎到处可见;第二步必须把胶泥上粘附的杂质清理掉,以保证澄泥的纯净;第三步必须把胶泥晒干,除掉水分;第四步要经过机器研磨,使之成为粉状;第五步要用200目的细箩进行筛选,选出的粉面比我们平常食用的白面还要细;第六步用当地的阳水进行浸泡,除去杂质,进行沉淀;第六步把沉淀的胶泥控掉水分,晾晒成柔软状,第七步进行醒泥,就是放置一段时间,让胶泥自然“睡醒”,使质地更加柔软,更加具有可塑性。然后才能运进制作间,入模造砖、
据烧窑老师傅赵庆林介绍,烧砖可是门技术活,掌握火候很关键。不仅期间一分钟都不能熄火,而且还要随时通过窑洞的“神眼”观察、掌握火候。
一块贡砖就是一段历史,每一块贡砖的毛细孔都回荡着岁月回响。临清贡砖也成为当地发展文旅经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1996年,临清贡砖技艺在沉寂上百年后正式开窑,并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西陶村挂牌成立临清贡砖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保护好临清贡砖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市又在魏家湾镇挂牌成立临清贡砖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园)。2021年12月,该基地被授予北京市古建筑青砖材料基地。基地负责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庆安从小在窑场长大,耳濡目染,15岁就掌握了贡砖烧制全套工艺,也就是行内的“立茬”。
临清贡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要想让贡砖讲好当下故事,必须有所创新。为了让临清贡砖“活”起来,近年来,临清市采取“非遗+文创”的模式,积极发展系列砖雕文创产品。寻常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在精心雕刻后都仿若被赋予了灵魂。以临清市魏湾镇为例,该镇大力发展贡砖产业,兴建了兼具贡砖研发成果发布、研学培训、贡砖产业拓展、乡土文化旅游休闲、非遗保护等功能的贡砖文化产业园,延伸了产业链条,开发了砖雕和文创产品,设立了研学游基地和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借助研学游、科普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将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等非遗技艺深入农户,将研发的具有文玩功能的砖雕产品初加工进入家庭操作,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周边100多名农户通过学习传承制作工艺技艺和砖雕制作,从业人员达160人。人均年收入最高能达到八万元以上。”赵庆安说。
(大众新闻记者 薛良诚 唐学钰 通讯员 吕盼盼 策划 申红 统筹 王菁华 李忠运 武宗义)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