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江苏新闻

聚焦《江苏文库》|这位苏州状元,为什么主持续写《资治通鉴》

发布时间:2025-08-07 17:15:44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不朽的史学名著,在其成书以后,出现了多种续书。史学界公认,成书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续资治通鉴》是各种续书中最出色的一种。《续资治通鉴》已收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文献编》中。这部巨著的主编,是来自苏州太仓的清代状元毕沅。

《江苏文库·研究编》出版的《江苏历代名人词典》对这位苏州状元有着生动的描述:毕沅(1730—1797年),太仓人,年轻时在苏州郊外的灵岩山跟随著名学者沈德潜、惠栋学习,他后来也给自己取了一个“灵岩山人”的号。乾隆十八年(1753年),毕沅中举,入军机处任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又考中状元,成为清代苏州走出的26个状元之一。毕沅在仕途上发展顺利,担任过陕西巡抚、湖广总督等要职。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在湖南去世,死后归葬苏州灵岩山。不过,由于生前与权臣和珅有过频繁来往,在和珅垮台后,已去世的毕沅依然受到嘉庆皇帝追究,后代被“褫夺世职,籍没家产”。 

毕沅虽是朝廷重臣,本质上依然是个学者。无论宦游何方,他始终不忘治学,“从小至老,无一日废书”“虽官至极品,铅椠未曾去手”。他博学多才,在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地理学、校勘学、方志学等方面无不涉及。他位极人臣,却敬重文士,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著名学者皆出自他的门下。得益于身边汇聚了一批杰出学者,在毕沅领衔下,众人合作编撰了一批鸿篇巨制,如《关中金石志》《中州金石志》《史籍考》等,《续资治通鉴》是其中之一。

北宋年间,司马光担任主编,历时十九年编撰完成《资治通鉴》。全书分294卷,300多万字,记述跨度达1300多年。《资治通鉴》成书后出现多种续书,主要记录宋元史事,如元代陈桱的《通鉴续编》,明代王宗沐、薛应旂各撰的同名著作《宋元资治通鉴》以及清康熙年间徐乾学所撰《资治通鉴后编》等。薛应旂是江苏常州人,徐乾学是江苏昆山人。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也收入了《江苏文库·文献编》。 

毕沅本人早年就有续写《资治通鉴》的想法。史善长所撰《弇山毕公年谱》记述:“公自为诸生时,读涑水《资治通鉴》,辄有志续成之。”毕沅也认为,此前的《资治通鉴》各种续书颇有不足,他说过:“编年之史,莫善于涑水,续之者有薛王徐三家,皆未详备。”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担任陕西布政使的毕沅延揽幕宾,编撰《续资治通鉴》,历经20年,前后四易其稿,终于完成《续资治通鉴》。邵晋涵、孙星衍、洪亮吉、钱大昕、章学诚等学者参与其中,又以邵晋涵、钱大昕贡献较大。毕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直参与编撰修订工作,他是本书名副其实的主编和作者。

《续资治通鉴》主要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底本,参照《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前代史料,也在《四库全书》编撰工程发掘的文献中寻找资料,并参照了大量碑刻、舆地等史料。

《续资治通鉴》的记事范围,上起宋太祖,下至元顺帝,共计400年左右。史学界认为,《续资治通鉴》可贵之处有很多。比如,在叙述宋代历史时,纠正了以往宋史著作“详北宋略南宋”的通病,将北宋和南宋的篇幅并重;冲破“夷夏之防”,增加对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内容的记录,“其辽、金二史所载大事,无一遗落”;在内容上,《续资治通鉴》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以大篇幅论述政治史,对宋元时期的水利、屯田、漕运、科举、历法、赈济、外交等情况记载颇多,堪称宋元时代一部真正的中国编年史。

毕沅继承了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优良传统,《续资治通鉴》体现了他客观严谨的治史态度。此书虽以正史为本,却不盲从正史,而是众说择优,辨别是非。《续资治通鉴》发展了《资治通鉴》以来的考异传统,对多种史料中不能定论之事谨慎对待,深入探究。比如,南宋末年,金和蒙古爆发著名的大昌原之战,其具体年份史料中记载不一。《续资治通鉴》经过考证后认为,此战发生于金正大七年,也就是1230年。有时,为了考证一件史事,《续资治通鉴》征引文献多达七八种。为了考证北宋将领吴廷祚官职为中书门下二品,书中就引用了曾巩《隆平集》《宋史》、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等五种史料;对于历史事件的评论,《续资治通鉴》摈弃了《资治通鉴》以及《资治通鉴后编》等续书中常见的作者议论,而是“据事直书,(使)善恶自见”,不将主观臆断强加给读者,尽可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续资治通鉴》被学界认为是《资治通鉴》各种续书中最好的一种。张之洞评价说:“宋元明人续通鉴甚多,有此续通鉴,皆可废。”梁启超也说:“盖自此书出,而诸家通鉴可废矣。”清代时期,书商们就曾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合刊,以《正续资治通鉴》的书名广为发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来源: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