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通车,开车经过的市民感受到了这条隧道通行速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设计之美、安全之感。
艺术赋能
“泉城蓝”点亮“时空隧道”
穿黄北延隧道工程南接黄河隧道敞开段并毗邻鹊山,向北下穿鹊山水库,隧道装饰装修结合周边自然环境及历史人文特点,以“鹊山烟雨,水光山色”为总体设计理念,选用“南山、北水”设计元素,让隧道从出入口便充满诗意。
隧道顶部以“泉城蓝”为底色,体现出济南泉文化,选取隧道中心段300米长度设计星空顶,通过智能控制箱实现“彩虹色渐变”“星空闪闪”等多种艺术模式切换,营造出极具纵深感的时空隧道效果,成为隧道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焦点。
安全通行
上层4分钟疏散
下层25分钟撤离
隧道内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消防体系:每间隔5米设置一组三向喷淋头,每25米配备干粉灭火器与防毒面具,每50米配备一组双波段火焰探测仪、手动报警器及消防栓,隧道顶端铺设两条感温光纤,形成双重监测机制,一旦捕捉到火灾信号,喷淋头立刻自动启动,从火情的感知、扑救、人员防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隧道内的广播、紧急电话、视频监控、设备监控等设施始终保持24小时待命,为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提供坚实后盾。
人员疏散方面,隧道设计充分考虑安全性与高效性,上层道路人员疏散时间可控制在4分钟内,下层疏散通道可在25分钟内实现全员撤离。隧道全域覆盖网络信号,让市民驾车时能够随时与外界联系,出行更加安心。
智能监测
拥堵情况实时推送给车主
通风系统是隧道环境保障的关键,北延隧道采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局部自然通风”的复合方案,确保高效通风。在此基础上,隧道创新实现“自主呼吸”功能,通过监测系统获取的车流量、空气能见度等环境参数,经过智能算法深度分析,可实现依据实际需求自动调节通风强度。
北延隧道搭载智能监测系统,帮助指挥中心实时精准采集隧道内车流量数据,通过智能算法深度解析,动态生成实时拥堵指数与事故风险指数,预判交通态势。指挥中心依据监测数据,可对隧道交通进行动态调控,实现事故预防、流量疏导等多重目标,有效避免交通拥堵。与此同时,拥堵情况也将实时推送给即将驶入隧道的车主,帮助市民提前规划最优路线。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稿件由济南市台办 济南市港澳办提供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