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院的选址、布局、排水条件等各不相同
养老院防汛,“一院一策”如何实现
防汛,不只是对养老院布局设计、排水系统的考验,更是对管理者细节把控与日常积累的检验。由于选址、结构各异,“一院一策”成为现实中的普遍解法,标准化之外,更需要敏捷的现场判断力。在潍坊寿光市,一家院内建筑以平房为主的养老院,正通过精准选址、加强监管、日常演练等举措,将风险压缩在最小边界内。
“这个位置,选对了”
在潍坊寿光市营里镇前南河村内,百佳居养老院开业已满一年了。它建在一所废弃小学的旧址上,地势高,地面硬,不毗邻河流,不靠山,距离镇政府不到两公里。
但这个位置,不是一开始就看好的。曾有人提议选村头那块地,宽敞、风景好,靠近农田。可百佳居养老院高红芹实地考察时发现,每年到了汛期,那片地总是湿漉漉的。有人说可以通过做地面抬高处理、加设排水泵站等方法确保平稳度汛。但这些建议,无法完全打消高红芹的顾虑。
高红芹去实地跑了好几次,又去前南河村村委问了问,她心里仍止不住地犯嘀咕:“水排不走,老人挪不动,一旦出事,谁来负这个责?”
在前南河小学院内办养老院,是高红芹最终拍板拿定的方案。这块地的地基牢,学校原有的排水系统还能用,交通便利又远离喧嚣。
如今,各地兴建养老院,关于“该建在哪”的争论仍在反复上演。靠人群,还是避低洼?风景优先,还是交通设施优先?算经济账,还是算安全账?
济南某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比扎根于社区,主打“送上门服务”的居家式养老,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必须直面极端天气与突发风险:洪水、暴雨、高温、停电,选址是首先要打的硬仗。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机构正逐步承担起“准公共设施”的功能,应纳入系统规划。但受制于资金、土地、政策等多重因素,现实中不少养老院在选址时并无太多选择空间,只要不远不偏,往往就“默认合格”。
走完相关审批流程后,百佳居养老院的改造过程不复杂,由于此地原有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成本也压得住。开业一年,62张床位即将住满。经历了七月份的那几场暴雨后,高红芹感慨“这个位置,选对了”。
护理员的“叫应”之夜
2024年与2025年,寿光均有镇街出现过短时降雨超过100毫米的情况,但由于整体地势相对平坦,寿光市内养老机构并未出现洪涝险情。不过,对养老机构开展汛期排查工作,仍是民政、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
根据国家“叫应”规定的要求,各级单位及责任人在接收预警信息时,需完成“叫醒”与“回应”的双向确认环节,并迅速落实应对措施。
百佳居养老院护理员张惠彦常值夜班,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最终会发到她的手中。她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已有十年,但每次半夜刮风下雨仍会让她神经绷紧:“老人们都睡了,我们要盯着屋里屋外的情况。”
张惠彦回忆,7月份,有一次她值夜班时,雨量较大,但院子没有出现积水。
那晚,雨点又急又密地拍到水泥地上,她敏锐地观察到,院里的排水沟像一条小溪流淌,雨水排得很快。
雨夜,老人们睡得很早,天色全暗下来后,房内的灯也熄了。张惠彦和搭班同事拿着手电筒,每隔两小时就要在寝室走廊里巡逻几趟,每路过一处,监控的灯倏忽亮起。
院子里,还有三四名工作人员盯着监控和应急电话,不时巡逻,用沙袋、挡水板、扫把等阻挡可能出现的水情。
目前,营里镇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思路,持续推进全域康养新模式建设。已有25名从事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的护理人员,他们不仅是日常安全的“眼睛”和“耳朵”,时刻排查机构隐患、照料老人起居,更成为防汛前线的“第一响应人”。
把安全演练当作日常任务
寿光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钊春认为,要求老年人进行防汛撤离的难点,既包括环境依赖,老人对生活环境有深厚感情,不愿离开熟悉的家;又包括行动不便,撤离过程存在困难,需要耐心劝导并提供帮助。
在百佳居养老院,高红芹常宽慰老人:“不管是火还是水,千万别慌,院里有人疏导,会带着一步步撤。”
由于各家养老院的选址、布局、排水条件各不相同,“一院一策”几乎是所有养老机构防汛方案的起点。统一的指令往往难以应对各类突发细节,因此各养老院因地制宜的排险手段非常重要。
高红芹把安全当成日常任务来抓,定期组织演练,在参考专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养老院里的具体布局。老人们被分组引导,哪组从哪个出口撤、由哪位护理员带十分明确。
近年来,为提升养老机构应急管理水平,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民政厅等部门多次下发文件、开展活动,对养老机构及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检查指导,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培训、设备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整改、应急演练等。
张惠彦自述院内多次来了“政府的人”进行培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有防火的有防水的。她说,培训后,值夜班时心里更有底了。
“老年人的安全是大家都关心的事。”高红芹说,院里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画面直接回传至有关部门的监控平台,如果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就会有专业救援力量赶来。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杨成 石如宽 参与采写)
来源:大众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