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电影市场蓬勃升温 总票房破88亿元 今夏你看电影了吗
最近的周末,河南的各大电影院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家庭扶老携幼涌进影城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影城工作人员感叹:真的是一部电影带火了整个暑期档。
2025年暑期档进程过半,电影市场终于“燃”了起来。不仅仅是《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戏台》《浪浪山小妖怪》等电影都是口碑票房双丰收。截至8月12日,暑期档电影总票房超88亿元。
电影消费作为文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年年初,国家电影局就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了“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游中国”等活动,促进电影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纵观整个影市,影片质量过硬,市场蓬勃升温。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暑期档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头部电影点燃市场
8月10日,奥斯卡龙湖金融岛影城店长王倩楠发了一条朋友圈:《南京照相馆》的上座率超高,堪比年初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暑期档第一个“爆款”诞生。
此言非虚,来看看这部电影的票房走向。《南京照相馆》点映阶段便斩获3000多万元票房,首周票房狂揽15亿元,单日最高票房达2.36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单日票房最快破亿纪录。
7月30日,《南京照相馆》剧组来郑州路演,影迷张帆全程参与。他说,这是他参加的所有电影见面会中最安静的一场,从主创到观众,大家都神情肃穆,这部电影戳中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后劲太大了。”前来观影的郑州市民王先生说,电影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每个人都被电影故事震撼了。
在奥斯卡七天地影城,《南京照相馆》的观影热情也持续高涨。“作为主旋律电影,这部电影商业和艺术表达结合得非常好,有很多团体、单位前来包场观看。”该店店长刘溪告诉记者。
刘溪是电影科班出身,又在电影市场一线工作多年,对今年的暑期档她有着自己的见解:“除了《南京照相馆》,今年的暑期档电影都很不错,《戏台》《浪浪山小妖怪》评分都在8分以上,这些头部电影的火爆,带着整个市场大盘也起来了,一些相对小众的电影上座率也不错。”
李女士夫妇周末专程带孩子去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电影不仅是给小朋友看的,也是给大人看的,小孩看着看着就笑了,大人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
这部电影改编自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里的《小妖怪的夏天》,豆瓣评分8.6分,评分已超过《哪吒之魔童闹海》。截至8月12日,其票房超6亿元,潜力非常大。“无论是《南京照相馆》还是《浪浪山小妖怪》,头部电影的票房表现说明电影市场非常健康。”影评人张小龙表示。
放眼整个电影市场,今年暑期档定档电影超过100部(含待映电影),从7月18日《长安的荔枝》算起,头部电影已经掀起了多轮观影热潮。有业内人士分析,暑期档电影市场的亮眼表现,为全年电影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哪吒之魔童闹海》开了个好头,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整体表现不错,进入暑期档,由于头部电影的带动,合家欢类型的电影开始发力,票房节节升高,从‘单片扛市’逐渐变成‘多片共生’,暑期档的下半程票房应该会再创新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编剧王博说。
今年暑期档何来吸引力
暑期档在中国作为规模化商业档期始于2004年,彼时,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获得约1.5亿的高票房,亮眼的数据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夏天,电影大有可为”。到2017年,吴京执导的《战狼2》不仅改写了中国影史暑期档的格局,更是以56.94亿元总票房创造了影史奇迹。从此,暑期档成为继贺岁档之后,票房争夺战的重要阵地。
把镜头拉近,从《酱园弄·悬案》开始,到最近上映的《东极岛》,今年暑期档的电影类型丰富,涵盖了抗战、历史、悬疑、动画等类型。“最令人欣喜的是,每部作品都有不俗表现,在票房数据、行业口碑、主流价值观传达等方面都达到了及格线以上的水准,竞争也很激烈。”王博说。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暑期档呈现出新的特点,也是市场不断持续走高的通关密码。
故事讲得更好。记者梳理暑期档高票房电影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故事讲得深入人心。《长安的荔枝》是一个小人物完成了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京照相馆》通过人民群众的视角来回望历史的伤痛;《浪浪山小妖怪》是小人物的“取经”之路。“那些票房不好的电影,基本上故事都讲得稀烂,现在的观众都是‘择片而看’,口碑好了才会走进影院。”张小龙说。
情感捕捉得更精准。《浪浪山小妖怪》和《南京照相馆》的主创团队,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捕捉,让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锚点。王博认为,情感共鸣始终是连接作品与观众的核心纽带。这两部电影选取了“群像式”剧作技巧,使得观众群体在观影中能够选择性地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获得观影快感。
题材更贴近时代。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这部电影击中了“普通人也要活出自我”的时代之声,片尾结束那一段结语“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让观众产生共鸣。“进影院是放松和共情,现在的观影群体喜欢的影片和选择的类型,相比前几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大家更愿意花两个小时看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电影。”王倩楠说。
王博说:“今年多部口碑电影说明,票房与口碑的正向循环很稳固——观众因内容而观影,又因真实体验而自发传播,最终推动市场形成‘内容优先、口碑至上’的健康生态,这正是电影行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
构建电影业可持续发展生态
当下,人们观影热情高涨,电影市场持续火热,但是也需要注意电影业面临着诸多威胁——短视频、短剧对观众的争夺、流量对电影创作的侵蚀、年轻人观影习惯的改变……令人欣慰的是,电影从业者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市场火爆的同时更出彩。
不久前,《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有取代不了的社交属性。当观众看完电影后,可以跟朋友、亲戚一起讨论电影的剧情,讨论他们对人物与故事主题的理解等。作为电影工作者,要努力拓宽电影受众的圈层、年龄、地域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物更细腻的认识。
“希望电影主创能够认识到市场的变化。”张小龙说,导演们要沉下心,专注艺术创作,让电影作品更贴近观众、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
在奥斯卡龙湖金融岛影城,观众可以带着宠物去观影。王倩楠介绍,很多观众打电话预约带宠物观影,影城也采取一系列服务,保证观影过程中的安全卫生。“打造‘宠物友好型影院’,也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来此观影,这是增加影城服务的一部分,同时观众也可以拿着观影票根去商圈内合作的门店消费。”王倩楠说。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月,河南开展“光影故事美好生活”2025年电影消费惠民活动。本次活动发放观影惠民补贴3000万元,覆盖全省所有商业影院,周期涵盖暑期、国庆、春节等重要档期,通过每日发放优惠券、购票立减等方式,鼓励电影市场消费。河南省直工会开展“一元观影”活动,点燃市民的观影热情。
放眼全国,各地都在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带动电影市场的发展。在上海,“票根经济”玩出新花样,一张小小电影票根成为消费“新钥匙”;在北京,电影院从“单一观影场所”转型为“综合娱乐空间”,影院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与盘活。
整个暑期,观众跟着唐朝小吏“送荔枝”,在“戏台”上尝尽人生悲欢,爬“浪浪山”,登“东极岛”,接下来还要跟着成龙“捕风追影”抓匪徒……“暑期档下半程,甚至到9月《731》上映,10月国庆档期,电影市场将会持续火爆,希望有更多‘爆款’出现,我们拭目以待。”刘溪说。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这个关键节点,《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给影市带来了惊喜。“在新的起点,中国电影人要策划反映国情民声的现实主义作品、高概念类型化的戏剧故事,同时,构建‘内容—渠道—观众’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不同题材类型的作品来共同繁荣电影市场,形成‘百货应百客’的商业模式,最终达成‘优质内容吸引观众、观众反馈反哺创作’的可持续生态。”王博说。(河南日报记者 杜军)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