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古建筑丨郏县文庙:小城有大成
文庙点亮暑期游。
每年暑假前高考、中招的时候,各地的文庙都会吸引众多学子。
古代,凡府、州、县治所在,皆有文庙(孔庙),这里聚集着数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文人墨客“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和期待。
目前全国各地尚存文庙近千座,河南境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就有郏县文庙、河南府文庙、汝州文庙、太康文庙等7处。
文庙到处有,郏县啥特色?7月30日,记者跟随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总工程师赵彤梅,专程到郏县文庙一探究竟。
一 庙学合一三轴线
进入郏县县城东南区域,沿着蜿蜒的文前街,记者一行来到郏县文庙,大门上方悬挂着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的匾额:郏县文庙。
大门正对着柏树行街,长达数百米,古时道旁种植柏树,郁郁成行,故称为柏树行街。民国时期,当地政府伐柏筹资修缮文庙,柏树无存,留下街名引人遐思。
郏县文庙的大门是当代为方便游客参观修建的,文庙虽然坐北朝南,但古代并没设南门,而是从东门出入,据说是遵循“孔庙无南门”的传统。

郏县文庙大门。
赵彤梅说,孔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又称作孔圣庙、夫子庙、先师庙和文庙等,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普遍。文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制建筑类型,数量众多,普遍具有较高的规制和精美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是体现儒家思想国家地位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物质遗存,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进入郏县孔庙,首先来到的是泮池和泮水桥。
与其他宗庙、祠堂等祭奠祈拜建筑不同,文庙最为突出的是它的文化教育内涵。泮池和泮水桥,是文庙独有的。泮池来源于孔子当年在曲阜教学时弟子们读书游玩的水池。泮池上的泮水桥又称状元桥,跨过泮池就是正式入学了,所以古代秀才入学叫入泮。
郏县古称为“夹”,历史悠久,文化绵连,也是孔子后裔聚居地之一。唐代时,孔子后裔迁到郏县,被称作“郏县派”,是山东曲阜孔府十大支派之一。五代后周时,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支持下,联合其他支派宗亲,共同创建孔氏家庙。家庙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竣工,可惜北宋末年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官方文庙,奉旨倡导民众尊孔学儒。明清时期,郏县文庙曾大修10余次。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目前所存的建筑以清代为主。
郏县文庙博物馆原馆长梁朝利介绍说,孔庙根据性质和类别可分为家庙、国庙和学庙。五代后周时郏县初创孔氏家庙,北宋末年毁于战火,此时郏县文庙性质还属于孔氏家庙。金代在原孔庙旧址上修建文庙,已是地方奉旨修建的官庙。郏县文庙经历了由家庙演变为官庙的过程。目前的郏县文庙属于典型的坐北朝南,“一轴两翼、左学右庙”的规制,是河南省现存布局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郏县文庙整体布局由东、中、西一主两次三条南北轴线贯穿。中轴线上有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东轴线南北依次有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学署,以崇圣祠和节孝祠为主体建筑。西轴线有忠义祠、土地祠等建筑。三条轴线各自布局完整,但又相互依存,体现了曲阜孔庙和孔府两大建筑群既综合又有取舍的建筑格局。
在采访中,赵彤梅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古老的线描《学宫图》,规模宏伟,三条轴线格局清晰可见。
赵彤梅说,郏县文庙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木构建筑,是河南省现存最具代表性的文庙文物建筑群。郏县文庙布局完整,建筑形式多样,工艺精巧,是郏县重要的人文景观与城市景观,也是研究文庙建筑不可多得的范例。
二 无木不雕独一家
在梁朝利馆长的带领下,沿着中轴线一路走来,来到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上的木雕、石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大成殿月台前,有明代“二龙戏蜘蛛”龙陛石,龙陛石雕刻罕见的“二龙戏蜘蛛”图案,背后藏着“姑义如娘”的感人故事——唐代女子为抚养侄子终身未嫁,蜘蛛报喜传佳话。明代重修文庙时用这一石刻寓意仁义与福报。
月台之上,是清代的大成殿。
全国各地府、州、县城的文庙,都是按照礼制等级修建的,因为地区自然条件等差异,建筑风格上往往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全国文庙建筑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均有一条中轴线为主导,左右对称,多进院落,重点突出大成殿。
郏县文庙大成殿高15.5米,面阔19.7米,进深11.76米,庙制五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殿顶中部有菱形黄色琉璃瓦图案,绿中有黄,规格就上去了。
大成殿最具特色的是木雕、石雕、彩画。
斗拱飞檐昂翘,斗拱上层耍头雕刻为龙头,中下层是象鼻昂,后拽点缀透雕云波海涛。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图案,内容与孔子圣迹图相关。
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殿前檐4根高4.6米、粗围1.85米的木质檐柱。檐柱采用“龙绕柱”形式,通体浮雕腾龙滚云,柱顶刻制虎面,俯视腾龙,雕工精湛,栩栩如生,滚滚云气仿佛扑面而来。据考证,它们是清代雕刻师傅的精心之作,虽不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龙柱的时代早,但全国少见,河南仅有。
木柱下面的石雕柱础八面浮雕,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蕴含一种期盼,极其精彩。中间二础正面刻“河图”“洛书”,其他面分别雕刻有“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民间故事。
大成殿的月台前,有一块雕刻着“二龙戏蜘蛛”的龙陛石。
进了大殿,殿内悬挂“万世师表”等匾额,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彩画的色调、画技、风格和绘画内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官式”彩画,又不同于流行于苏杭等地区的“苏式”彩画,具有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尤显珍贵。
郏县文庙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七级职员李国胜为记者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2002年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郏县邀请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吕济民、杨焕成等到郏县考察调研。当专家到郏县文庙考察时,对大成殿精妙绝伦的雕刻惊叹不已,吩咐抓紧整理材料申报“国保”。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称赞说:“郏县文庙中的木雕龙柱是少有的,很有气派,很有价值。”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古建筑专家杨焕成曾多次到郏县文庙指导工作,他说:“县县有文庙,郏县有特色。郏县文庙中的木雕龙柱是珍贵中之珍贵,河南只此一家。”
月台、大成殿虽经多次维修,但特意保留了老地坪,斑驳却不显寒酸,透出一种沉静、斯文。
文庙在此,“斯文在此”,文化文明也都在此。
三 笔点青云通北斗
三粒葡萄落在地上是什么意思呢?三元及第。
三只螃蟹还有芦苇什么意思呀?三甲传胪。
瓶子里插了三杆戟又是什么意思呢?连升三级。
围着石柱础,记者看着那一幅幅精美的石雕,听工作人员讲其中的寓意,觉得连闷热的夏天都变得温柔起来。
在历史长河中,文庙既作为学校培育英才,又作为祭拜孔子的神圣庙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数学子的敬仰。
郏县文庙的东侧,有魁星楼。魁星也称奎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掌控天下文运、考运的大吉星。魁星楼经常与文庙比邻而居,是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文庙东轴线南部的魁星楼。
郏县的魁星楼目前所存的是清代建筑,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楼阁式高台建筑。整座建筑建于双层高台之上,设计精妙,气势巍峨,不失为清中期建筑的经典之作。
当地传说,这座楼阁上的攒尖和宝丰香山寺中的佛塔顶尖遥相对应,在一条子午线上。主持修建魁星楼的潘县令曾说:“有菩萨保佑、魁星高照,郏县会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郏县儒学培养出举人100余名,进士将近20人。
文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如今,尽管文庙周围依旧是书声琅琅的学校,但文庙本身已转变为学子们求学路上的精神寄托和郏县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郏县文庙博物馆不仅免费对外开放,还办起了公益性的国学堂,每逢周末,家长、学生一起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每年大年初一,数百人云集文庙集体诵读国学经典,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
近年来,郏县文庙遵循传统祭孔仪制,采用六佾舞进行祭祀,同时融入郏县民间音乐的特色,如大铜器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一套独具郏县特色的祭孔乐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
李国胜介绍,郏县文庙是郏县古城的核心部分,反映出郏县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文庙周边分布有南大街、西大街、三官庙街、麒麟阁街、南后街、柏树行街、文前街等延续了古城区传统的道路格局,是郏县重要的人文景观。郏县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郏县文庙保护规划》,围绕郏县文庙、魁星楼等文物古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示范带,与郏县其他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力求在文旅融合中实现创新突破。(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文 邓放/图)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