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我做的鸟尊陶艺!”近日,在晋国博物馆陶艺体验区,小朋友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个暑期,晋国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政策普惠大众 文化触手可及
晋国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冯倩介绍,该馆推出了多项惠民政策,所有学生群体均可享受免票优惠,持教师资格证或考古工作证件的游客同样可以免费入馆,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在“指尖上的艺术——感受陶艺之美”活动区,一群小朋友正围坐在工作台前,小手沾满陶土,全神贯注地揉捏着手中的泥团。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在陶坯中心按压出凹槽,有的孩子则拿着木制工具刻画着鸟尊的花纹,不时举起作品向指导老师展示。“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陶土、绘制纹样,感受先民创造彩陶时的那份匠心。”指导老师说。据了解,这场穿越时空的陶艺对话将持续整个暑期,每周三上午开放体验。
“制作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鸟尊的历史故事,让我对这件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徐语涵说,“原来古人制作青铜器要经过那么多复杂的工序,真是太了不起了!”
科技激活文物 陶艺玩出新意
在晋国博物馆特色研学区,“AI重塑·陶火千年”——黄河文明数字创生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项以仰韶文化为根基的创新活动,巧妙融合了AI前沿科技与传统陶器艺术,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数字化传承的新窗口。
活动现场,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电脑。他们首先通过AI技术学习基础的数字创作技巧,然后将自己对黄河文明的理解转化为独特的数字作品。有的孩子设计出了融合彩陶纹样的个性logo,有的则创作出了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陶器图案。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数字作品可以通过转印技术变成实物文创,如帆布包、徽章等,让创意真正“活”起来。
“这个活动太有意思了!”正在制作数字作品的学生王敏兴奋地说,“我不仅学会了用AI技术,还把自己设计的彩陶图案印在了书包上,感觉特别有成就感。”指导老师介绍,这项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AI技术,还能够让他们在数字创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冯倩表示:“‘AI重塑·陶火千年’活动是我们探索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科技手段,让古老的陶器艺术焕发新生,也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童声诠释历史 晋韵生动传承
“这是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组佩,由多件玉璜串联而成……”在晋国博物馆展厅内,小讲解员郝晨汐正在用清脆的声音为游客讲解。这是她第二次担任讲解员工作,经过专业培训,她的讲解已经相当娴熟。“第一次讲解时特别紧张,但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郝晨汐说,“每次讲解完听到游客的掌声,都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据了解,像郝晨汐这样的小讲解员共有20名,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后,每天轮流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这种形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也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进行传播。
漫步展厅,一场名为“河汾陶火——黄河中游先秦陶器特展”的专题展览吸引了不少文物爱好者驻足观赏。展览以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于1985年写下的《晋文化颂》为开篇,沿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徐徐展开。
70余件(套)来自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器中,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战国时期的精美陶器,系统展现了晋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独特地位。一位正在观展的游客感叹道:“这些陶器上的纹饰变化,就像一部无声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看到大家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冯倩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晋国博物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的“三馆联动”研学季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日至8月31日,通过陶寺遗址博物馆的文明探源、临汾市博物馆的精彩展陈与晋国博物馆的晋文化专题,让观众一站式读懂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这个暑期,晋国博物馆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在这里,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生动存在。从陶艺制作到AI互动,从公益讲解到小小讲解员,每一项活动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文化传承,永不止步。
记者 亢亚莉 刘临琦 郭海琪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港澳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