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名家看临汾!去霍州古署,访洪洞槐乡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3:23

  8月3日至4日,随着采风活动渐入佳境,“第十届著名作家看山西临汾行”的文化探寻也愈发深入。十余位当代文坛名家继续行走在临汾腹地,先后探访霍州市霍州署、洪洞县兴唐寺景区、洪洞广胜寺景区(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和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中,作家以敏锐的文学触角感知三晋文脉,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一个个动人的文化现场。从千年官署到移民故里,从琉璃宝塔到诗圣遗迹,每一处文化地标都激荡起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思考与创作灵感。

  千年官署里的清廉回响 诗圣遗迹中的自然咏叹

  沐浴在晨光中,霍州署衙飞檐斗拱间流转着历史的庄重。8月3日,采风团成员们漫步在这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官署建筑群中,斑驳的朱漆大门、历经风霜的抱鼓石,无不诉说着岁月沧桑。“山西遍地是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仔细端详着每一处建筑细节,不时用手机记录下精美的建筑构件,“这里是人类文明发展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生命记忆,也是我们回访历史所能够抵达的最远驿站。”

  在戒石亭前,《火花》杂志主编王志峰指着亭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铭文动情地说:“我们临汾是山西,甚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和精髓所在。这个地方应该是我们‘文明之树’上,扎下的最深沉、维护社会秩序运行、最稳固的一个根脉。这些字到现在依然是激励我们、警示我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劝告。”

  午后,采风团来到洪洞县兴唐寺景区。虽值盛夏,但山间清风徐来,为文化探寻平添几分惬意。漫步在群山环抱的古寺中,徐贵祥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印象深刻:“我在洪洞县中镇庙附近散步,树木郁郁葱葱,风光明媚。我拍了很多树根的照片,那些树根与石头紧紧地抱着大地。”作家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

  8月4日清晨,广胜寺笼罩在薄雾中,飞虹塔的七彩琉璃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微风拂过,塔檐铜铃发出清越声响,仿佛在与来访者对话。“飞虹塔的七彩琉璃在阳光明媚时会呈现得更美。”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以学者般的严谨向同行娓娓道来,“孔雀蓝的琉璃,在正午时会有一种宝蓝的颜色,在黄昏时像晴空一样绚丽,而黄釉琉璃则有一种蜜蜡般的光泽。”

  临近晌午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让作家们陷入绵长的沉思。站在大槐树下,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动情地说:“全国有1230个姓氏,都是在大槐树下集结再向全国各地迁徙的。我的祖先也一定是从大槐树下出发往外迁徙的,我会把这份经历、这份情感告诉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这里才是我们的‘老家’。”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原主编鲁顺民记不清第几次来到这里:“从文化含义上来说,大槐树是洪洞大移民的遗址,也是关键的一个文化地标。每次来都有朋友委托我帮他们找一找自己的姓氏,找一找他们的根,几乎每次都能找到。”

  采风活动临近尾声,“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的这句话,道出了采风团成员共同的心声。他动情地补充道:“谢谢临汾人民守住了我们的‘根’,守住了我们的‘老家’。”

  两日行程,霍州的古衙署与洪洞的大槐树,已为作家们展开一幅生动的文化长卷。砖瓦间沉淀的官署往事,槐荫下流淌的根脉乡愁,都在笔墨中悄然生长。这些采撷自历史深处的片段,终将在文学园圃里绽放新芽。

  记者 亢亚莉 刘临琦 任怡星 来源:临汾新闻网

  (稿件由临汾市台港澳办提供)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